从事新媒体运营的人越来越多,遇到的问题也多种多样。我们从中梳理出十个共性的、高发的且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希望对新媒体运营者能有所帮助,少走弯路。
误区一:账号定位不清,内容发布随意
很多新媒体运营者初次接手一个账号,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感觉热闹就好,于是有什么发什么。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新媒体平台不是朋友圈。当你运营一个账号时,系统一般会根据内容设定标签,然后将你推荐给匹配的用户。
所以首先要明确自己账号的定位,保证内容上的垂直度。以美妆博主“程十安an”为例,她的账号定位是“变美干货”,包括化妆教程、护肤知识、好物分享等,都是围绕化妆、护肤、变美展开,吸引了精准的粉丝群体。
误区二:忽视原创,随意搬运
很多新媒体运营人,为了省力,直接分享发布他人作品,忽视了原创。这种做法不光对账号内容不利,还会引发版权问题。
如今的新媒体平台呈现出多样化、扁平化特征。你可以入驻这个平台,也可以入驻其他平台,粉丝可以关注你,也可以关注别人。那么平台与平台、账号与账号之间的竞争,首要考虑的就是内容方面的竞争。大家都秉承一个基本原则,即原创 首发。如果通过本平台及跨平台内容对比,发现你的内容只是搬运别人的内容,轻则限流,重则销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未经许可使用他人的原创作品,是法律所禁止的,除非有特殊规定。
误区三:休假式创作,不能持之以恒
很多新媒体运营者,更新作品的时间和频次都不固定,更新像上班,停更像休假。更新全凭兴致,今天兴致好,就多发几篇;明天兴致不好,就把账号丢到一边。
做新媒体运营,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绝对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形成作品发布规律,只有持续更新,才能获得平台和粉丝的重视,从而获得流量。
只有在作品足够多的情况下,你才能通过后台数据对比,知道哪些作品受欢迎,哪些作品有不足,从而改进提升。
误区四:重复发布同一个作品
有的新媒体运营者认为,第一次发布的作品没有几个人看,我再发一次,可能阅读量、播放量就起来了。可事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新媒体平台都有自己的查重机制。比如B站,它有一条“撞车规则”,即如果你新发布的作品与平台内已有作品高度重合时,你的作品就会被限制内容传播,即使是由同一创作者发布同一条内容,这条规则也同样适用。
而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如果重复上传同一视频或相似度高的视频,甚至可能会被平台视为“搬运”。所以一定要注意,内容才是关键。
误区五:频繁、批量删除作品
很多新媒体运营者觉得作品阅读量不高,担心会影响新作品,于是就把之前的作品都删除了。每个账号的作品都存储在平台的数据库里,批量且频繁删除作品,数据库就会受到影响,这是平台所不鼓励的。
如果不小心删除作品、或者偶尔删除一两个作品,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如果频繁删除作品或批量删除作品,这会导致你的审核时间会变长,会让你错过流量高峰期。如果你实在不希望粉丝看到之前的作品,可以把作品隐藏或设置成仅自己可见。
误区六:自说自话,忽略工具
你知道“微博热搜”吗?当你发一条微博带上相关的热门话题,你那条微博的阅读量可能会成倍增长,这就是蹭热点。很多人可能会只盯着“微博热搜”,但热点不只微博有,抖音有“抖音热榜”、B站有“bilibili热搜”、微信有“微信指数”这些都可以用。
而且追热点还可以利用一些工具,比如今日热榜、新榜、百度指数等。蹭热点可以,但不能没有底线。不要为了蹭而蹭,不盲目、不夸大、不虚构,不要触碰涉及到法律法规或道德伦理的内容。
误区七:水军刷量,数据造假
一些账号或直播间为了吸引粉丝、增加场观,可能会走一些“捷径”,就是刷粉、找水军。这种行为看似能快速增长热度,但都是虚假数据,并不稳定。一旦被平台监测发现,可能会限制账号的权限甚至封号。
以最近“央视3·15”晚会”爆出的直播间背后的“提线木偶”为例,网络平台会售卖直播水军、直播间人气、播放量、点赞、评论等,通过控制水军来提高直播间数据,不明就里的用户可能会被氛围带动跟风下单。相信随着节目的播出,平台对这种作弊行为的监测和处罚将更加严格,所以千万不要触碰红线。
误区八:不注重粉丝互动
有些新媒体运营者认为,我每天发布内容,有足够的活跃度,这就足够了。至于粉丝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