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烟味短裙
烟味短裙 邀请你回答

QQ社群营销哪里进入群聊

时间:2025-09-14 09:11131 人浏览举报
标签:
营销

全部回答

  • 珞珞
    珞珞
    2025-09-14 09:11

    微信和QQ,谁比较适合做社群? 下面谈几点二者之间的特点,相信大家就能够一目了然。一 加入机制QQ群加入方式有主动式和被动式,但主动式居多,即利用群搜索功能加入,被动式一般指接到朋友邀请,或是突然接到一个消息,就发现自己已经来到一个热闹的团队。微信群则以被动式为主,且微信群链接扩散机制,可随时建群随手拉人加入,成员地位基本平等。而qq群数量有限,管理权限不同,是准入审批机制。二 信息呈现关于信息呈现,微信群产品逻辑是基于时间流,而QQ群是基于主题,前者更适合移动通讯,后者扎根桌面时代。微信群不加入通讯录,会自然沉没到底部,再不出现。这些群组因为当时需要,成立连接,交流完毕就不再有保存的价值。正因如此,用微信做在线分享或主题讨论体验并不好,基于时间流的交流出现在顶部总是最新通讯记录,会导致你的对话不断被其他通讯信息打断,失去连续性。但QQ群是基于主题建立群组,可开设多个小窗进行定点交流,显然更有助于多人在线就特定主题活动,且PC端可同时开几个窗口,分头响应,消息分组响应。两种群基因不同。应用场景不同,对应的设置和玩法也就有区别。三 管理工具管理工具方面,QQ群是明显占上风的。微信群的管理工具很少,且同样的管理工具QQ群也有,比如群公告,群@。但QQ群很是多元化,比如我们在前面两篇文章提到的社群构成要素和群消亡七宗罪时,谈过很多细节,比如社群仪式感--QQ群入群申请;社群奖惩--QQ群红包,禁言;社群价值--QQ群共享演示,群文件。四 运营特征微信群与传统QQ群在运营上有两点不同:第一是开放性,微信群更多看重加入者的横向连接,而不是围绕某个中心者的地位。QQ群的创建者是天然拥有该种中心地位,因为他有相当多的特权。第二是多样性,微信不限制一个人加群的数量,一个群组聊够了,自然沉没。微信的格式更倾向于随时连接,随时聊天,聊完就让群自然下沉,而不用像QQ群需要长期管理。这种机制自然导致微信群更多样化、随机化、临时化。那么说了这么多,到底哪个更适合社群运营呢?别急,我们再看下面这张表格:QQ群比微信群目前更适合社群运营。主要理由有8点:1.QQ群覆盖面更广,不管是哪个年龄段的人,基本都有QQ号2.QQ群容量可以超过500人,一直到2000人,规模优势明显3.QQ群有更灵活的管理手段,比如改群名片、禁言、群发消息等4.QQ群桌面交互功能更强,支持多群同时互动;而微信群不支持多群多窗口同时互动5.QQ群基本对链接没有屏蔽,对网络跳转兼容性比微信更好6.QQ群可以显示群员在线与否,有助于某些场景下群员间的互动7.QQ群对文字分享和互动参与的支持更好,进行群分享的内容可以很快打包变成对外播放的文字分享版8.QQ群群管拥有管理群员的权利,对大社群的运营,群管没有足够权利管理群也很麻烦。 至于采用何种方式做社群,就取决于自己的需要了。

  • 苑霏
    苑霏
    2025-09-14 09:11

    首先你得明白什么是社群运营,社群运营究竟包含了哪几个方面。

    这里我贴一份我参与编写的《社群营销与运营》的目录,或许能帮助你理清思路。社群营销概述

    1.1 什么是社群

    1.2 社群的5个构成要素

    1.3 社群营销的价值

    1.4 用ISOOC模型评估社群的质量

    Chapter2

    如何完整构建一个社群

    2.1 找同好——找到成立社群的内核

    2.2 结构——无规矩则不成方圆

    2.3 运营——让社群生态变得丰富

    2.4 输出——形成社群的对外品牌

    2.5 复制——裂变分化出社群规模 Chapter3

    如何保持社群的活跃度

    3.1 社群分享

    3.2 社群讨论

    3.3 社群打卡

    3.4 擅用红包

    3.5 福利分发

    3.6 制作表情包

    3.7 建立强关系

    3.8 线下交流 Chapter4

    如何组织社群线下活动

    4.1 策划期

    4.2 筹备期

    4.3 宣传期

    4.4 进行期

    4.5 复盘期

    Chapter5

    如何打造社群运营团队

    5.1 如何实现团队从0到1的突破

    5.2 小团队如何快速壮大

    5.3 如何留住优秀人才

    5.4 社群运营KPI该如何设置 Chapter6

    如何进行社群商业变现

    6.1 怎样理解社群商业变现的问题

    6.2 社群商业变现的3种模式

    6.3 社群商业变现的4个基础效应 希望这个大纲能对你有所启发,不过书籍里的知识更多的是理论,要想真正做好社群营销,你只能不断的去实践,从当微信群管理员、公司的微博运营者、爱豆的后援会小队长开始……不断的实践理论、复盘经验,这才是做好社群营销的唯一途径。

  • 豆乳盒子
    豆乳盒子
    2025-09-14 09:11

    按照目前大部分「社群」来说,就是微信群。 但,微信群就是社群吗? 一个正常的白领,每天面对着各种工作群、立项群、设计群、双十一备战群、微博运营群、新产品意见群…… 还有大量的校友群、亲友群、舍友群、夜宵撸串群…… 是的,校友群、工作群、大佬对接群简单组织一下就行,但是大部分产品的社区这样做却无效。 因为校友社群和工作群本身就已经存在(即使没有互联网)——这些人已经在脑海建立了连接或者认同感,拉个微信群并没有“创造社群”,只不过是为“已经存在的社群”提供一种便利的沟通方式。 而当你为产品的用户拉群的时候,就是相当于“只创建了一种沟通方式”,并没有创造社群。 你面临的任务,是重新创造关系、创造连接,而不仅仅是利用已有的连接。 一个真正的社群,需要做到以下 3 点: “社群”的本质就是:聚集一群人,一起做一件事。 在构建社群的时候,很多人只是聚焦于“找一群人”,却忘记了要“一起做一件事”,以及忘记了“为什么我们要做这件事”。这就相当于你召集了大批的优秀战士,组成军队出征,却不知道敌人是谁,也不告诉他们:我们为什么要打仗,我们为什么要保卫祖国。 你要做的并不是“建立一个群体”,而是“感召一帮人,发起一个运动”。我们之所以凝聚在一起,不是为了“沟通沟通”、“交流交流”,而是为了一起“改变些什么”、“提高些什么”、“获得些什么”…… 凝聚一群人做一件事,除了要有清晰的使命,还需要固定的仪式化行为。 社群的成员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难道是每天参与?),也无法形成固定的使用习惯,更无法对下次的活动产生预期。 而如果把社群的活动“仪式化”,每次以固定的方式做类似的事情,就会逐步提高参与,并且让成员养成习惯。 而如果要提高群友的参与感,就需要把这些活动给“仪式化”——比如周五晚上9点,XX小区福利夜,倒计时公布本周的最新福利,以及下周能够给大家带来的活动。 那么如何把活动仪式化,从而让更多人可以持续参与呢? (1)仪式需要相对固定并且严格限制每次的活动需要用固定的形式,比如明确的开始和结束时间、明确的组织形式等。 比如秋叶的PPT社群中,每次新成员加入,都有爆素颜照的仪式。这样每次在新成员加入之前,所有人都会被培养出期待感。 为什么要固定呢?因为提高参与的重要一点就是:在开始之前,所有人都知道自己该期待些什么。 如果你每周的“福利日”活动都类似,那么所有的成员在开始之前,就已经知道自己要期待什么——这次要发布什么新福利?我猜猜,可能是发水果? 这也是为什么系列电影和电视剧大行其道,为什么稳定风格的公众号容易积攒粉丝——因为风格固定,用户在看之前已经知道了自己该期待什么。 观众看过了碟中谍系列电影,在看《碟中谍5》之前,就知道自己要期待什么——开场会有一场动作戏,牛逼特工伊森会陷入困境,接收到不可能任务,然后带领团队想办法去完成。 社群活动要把活动固定化,培养期待感。 2)需要设计明确的触发情景 上面说需要培养“期待感”,但是人不可能每天都有“期待”,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期待”的触发情景。 有时候,这种触发情景是“固定时间”——比如固定每周日晚9点举办活动,这样临近这个时间的时候,只要简单预热,所有人就会产生期待。 有时候,这种触发情景还可以是“某个事件”——比如组建“发布会研究群”,每次看完重大产品发布会,群友的第一反应就是在群里讨论昨天的发布会。这时触发仪式的情景就是“重大发布会”这个事件。 只要这种触发情景 仪式活动的组合被长时间培养强化,用户就会形成条件反射一般的行为——每次一到了某个情景,1秒内就能想到做这件事。 比如加多宝多年强调“怕上火,喝加多宝”,平时你可能不留意,但是当你坐到油辣的火锅前,担心上火,就会立刻触发“喝加多宝”的行为。 再比如王自如坚持用类似的风格评测各种新上市电子产品,长此以往,他的读者一看到某锤某米等发布新产品,第一反应就是去王自如那里看看:他这次怎么看?有什么争议? 你需要为你的仪式设计好一个触发情景,以让用户一到了某个时刻,就会条件反射式地进入你的仪式。 3)需要设计参与行为 就像前面说的,社群就是“聚集一群人做一件事”,而很多社群的做法却仅仅是:每周安排一个人进群分享。 这其实不是“聚集一群人做一件事”,而是“你为这一群人做一件事”,这样的话,你做的更像是一个“媒体”,而不是一个“社群”。 除了坐在群里静听之外,你需要让你的成员做一些事情,这些事情可以提高参与,强化仪式行为。 比如互相打分、荣誉上榜、轮流坐桩等等。 现在你的社群有了清晰的使命,以及可以帮助社员完成该使命的仪式化行为,仍然需要做的就是为他们的行为提供反馈,让他们逐渐提高对社群的参与和依赖。 反馈就是明确让别人知道:我距离目标还有多远。 比如手游玩家玩“天天酷跑”这种游戏,随时都知道自己的得分、距离最佳得分还有多远等。 如果最佳得分是3000分,这次得了2900分,玩家会说:“我靠,就差一点破纪录了,赶紧再来一次。” 这次得了1000分,玩家会说:“简直发挥太失常了,这根本不是我!赶紧再来一次发挥正常的!” 这次得了3100分破了纪录,玩家会说:“我太牛了,又破纪录,请叫我纪录小王子!再来一把,我还能破更高纪录!”持续的反馈——让别人不断知道自己现在在哪、距离目标有多远、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可以让人成瘾性的投入一个行为。 而在社群的设计中,如上文提及,同时存在2种目标——外部冲突(我们对外界做什么)和内部冲突(我们对自己做什么) 就需要对这两种目标建立反馈。 外部冲突目标的反馈: 比如“让每个北京大妈跳起广场舞”,不断汇报成果——现在我们已经成果感染了46万新大妈养成广场舞习惯,距离50W只剩不到一周的努力! 比如“干货学习群”,让成员有价值的观点能够输出到社会上,获得其他读者的反馈,让人获得持续成就感。 内部冲突目标的反馈: 比如“李叫兽研究会”,为每个人的作业评级,并且根据作业质量、贡献、发言程度和签到次数算积分,并且让每个人可以看到自己的积分。(类似游戏升级) 每次作业前3名有奖学金,2个月总积分排名最后10名的自动踢出群等,都是对每个人的学习和参与建立反馈。 这样所有人知道现在等级多少、有什么成就、比别人差在哪、距离下一个目标有多远。 再比如还可以向对待员工一样,为群友设置等级、分工,并且清晰定义每个角色,也是为他们提供清晰的反馈。 当然更加常规的拿到红包、每周都能认识新人脉也是反馈(利益层面),也会起到强化社群的效果。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当反馈可以被明确感知到和某种行动直接相关的时候,才能有效。 抢红包之所以被很多人使用,是因为这和“积极参与群”这个行为有直接相关(来慢了一步就没了)。 而很多基于搭建人脉的群活跃度不高,是因为“建立人脉”这个反馈经常和“参与群”的行为不直接相关——即使我整天潜水打酱油,一样可以加群里面的人啊。 在社群的意义上,我们可以将马化腾的公式优化为: 互联网=连接 价值观 内容。 构筑自己的核心内容,尽量让连接的成本趋近于零,同时建设属于自己的社群——这便是社群经济的战略诉求。 1、社群成为一种重要的 商业资源 ,社群的核心是关系,一切关系皆渠道,而建立关系需要时间和交往。 2、社群为产品提供了社会化平台,企业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用户的体验评论、反馈、建议、吐槽,一个个用户的喜怒哀乐生动地呈现在你面前,加上强大的大数据分析,让众多传统企业趋之若鹜,希望抓住互联网的尾巴。 3、社群营销对于微商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流量池,也是一个很好的品牌宣传的阵地。 4、知识付费的火热,分销组队模式的建立,也让一些社群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获取一些收益。(组队分销,第一名奖励 1w 元等) 5、对于互联网 kol 来说,社群可以让同频的朋友有一个相互交流的地方,也更能摩擦出火花。 社群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移动互联网时代,论坛被群(包括微信群和 QQ 群)消灭了。当我们欢快地在各种群里便捷地沟通时,一些问题出现了: 举一个例子,一家互联网家装行业的公司,运营人员每天跟用户在微信群里互动,往这些群里发布信息、调动气氛、管理发言,最后还需要将这些群里有价值的讨论记录汇总反馈。一开始还行,慢慢地人越来越多,群越来越多,到了几十上百个群时,就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个不足被一个叫做「知识星球」的APP弥补了。 知识星球 Slogan 「 连接一千位铁杆粉丝 」,源自凯文·凯利的——任何从事创作或艺术的人,只要能获得一千位铁杆粉丝,就足够生计无忧,自由创作。很高兴的是: 知识星球是希望能够成为微信群的有益补充——能够有效沉淀内容。 可以将知识星球理解为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群论坛和微信公众号论坛, 每个认真经营的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都应该配上一个知识星球。 知识星球还做了很多细致的工作,举两个简单的例子,比如: 可以只允许特定用户(比如星主、管理员、嘉宾)发言,其他人只能提问、评论,这解决了社群水化的问题; 可以禁止私聊、禁止查看通讯录,这解决了群聊里「友商」——其实是竞争对手混进来拉人的问题。 创建社群使用知识星球有着下面这些优势——1、更高的市场占有率:现在市面上这些产品中,知识星球应该是市场占有率非常不错的——每天2-3 万的新增用户。 2、更高的付费转化率:知识星球企业很在意付费转化率——用户每次打开付费页面,到哪步卡住了?什么地方的描述更精确些可以有效提升?哪个按钮应该是什么颜色、多大、摆在哪个位置转化更高?如果你做过对比测试,应该能发现,知识星球就是会高些——因为有专门的数据团队在做优化; 3、更高的内容打开率:iOS、安卓、小程序、微信 H5、电脑版,一个都不能少,知识星球都已经做好——如果只有微信 H5 和小程序,用户的注意力随时会被聊天吸引。但要做 APP,市场占有率就非常重要了——日活数十万和日活几千的 APP,打开率差别可是相当大; 4、更健康的商业模式:知识星球一开始设计的收取 5% 手续费,其实希望用最低成本长期服务好内容创作者——收费保证企业能活下去,收尽可能低让对手的进入更困难些。将时间周期拉长来看,其实不看好那些打着「免费」甚至「补贴」的牌做拉新的产品。 如果你不建社群也就罢了,如果要建,别错过知识星球(哪怕刚开始错过了也没关系,记得时不时来看看,我们是不是更适合你和你的粉丝们)。 除了星主通过自己的渠道(朋友圈,公众号,微信群),你可以发现知识星球外,在知识星球的「发现」页,你也可以看到官方推荐的一些优质星球。 我再介绍一个网站: http://www.zsxq100.com/ 官方发现页的星球,在你没有加入星球的时候,你只能看到星球的官方介绍,以及部分星球信息。 而这个网站,都是站长自己亲自加入过,觉得内容好,活跃度也不错的星球,站长还会自己收集一些关于星主的资料,以及星球的优质内容,让大家在决定是否加入一个星球时,能有更多的参考信息。 KK 的《失控》里提到了分布式生存、模块化生长、自下而上控制……变自生变,期待知识星球成为一个小小的系统,创作者、学习者们在里面生长、变化、演进、循环,大家都得到自己想要的价值。

感谢你浏览了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