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希琳
希琳 邀请你回答

营销心理学效应有哪些

时间:2025-09-15 10:25104 人浏览举报
标签:
营销

全部回答

  • 妞妞是我的喵
    妞妞是我的喵
    2025-09-15 10:25

    营销中常见的6大心理学效应分别是什么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接下来由我为大家整理出营销中常见的6大心理学效应分别是什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飞轮效应——消费习惯的力量 为了使一个停滞的飞轮开始转动你需要使多大的力量?其实当我们想要转动停滞的飞轮时,我们在一开始需要使用的力量是最大的。当我们一圈又一圈地把飞轮转起来,飞轮达到一个速度之后,飞轮本身运动的惯性和势能会使得飞轮继续旋转下去。这就是飞轮效应的基本原理。 在消费过程之中,我们也常常在生活中看到这样的飞轮效应。当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培养起来了,营销方其实不必花费很大的力量就能聚集一批又一批的消费者。 2、羊群效应——人们的从众心理 勒庞·古斯塔夫的《乌合之众》之中说明了“群”具有三个特点:低智商、易受暗示、易受感染。 我们与其将群体看做是许多人的组合,不如将其看做一个有着生命,能进行呼吸、活动和思考的个体。我们每个人都是“群体”的一个细胞,细胞是无法独立思考的,因此人们会本能地跟着群体的意志活动,逐渐失去自我。 3、累赘原理——消费品的“必需品”错觉 生物学家扎哈维在“累赘原理”中说明,在自然界中,生物常常会生长出不利于生存的外形,用于吸引异性,繁衍基因。这就是为什么孔雀要长度相当于身形两倍的、美丽却碍事的尾巴,极乐鸟胸前长着极其华丽、色彩鲜艳的羽毛。 基因是自私的,为了能将自己的基因繁衍下去。自然界的动物们生长出了“累赘”的外形。这一点放在人类社会中也是一样的,为了能吸引异性的关注,男人和女人都极力地展现出自己外表上的优势。 而营销应该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努力地让“产品”扮演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使得人们产生错觉,仿佛这种商品是不可或缺的,没有这种商品就无法证明自己的美貌和智慧。 4、鸟笼效应——欺骗你购买不需要的产品 在营销上,为了让消费者被“鸟笼”困住,营销方往往会生产出“配套”的商品,当你买了其中的一个商品时,你就会不得不去购买其中配套的商品。还有我们去商场消费是往往会获得一些赠送的配套小礼物,或是笔套,或是发带。为了能使用上笔套和发带,我们不得不去购买配套的笔和服饰,这就是在营销场景中“鸟笼效应”的应用。 5、凡勃仑效应——炫耀的力量 是不是商品价格越低,消费者就越愿意购买呢?凡勃仑效应揭示了人们的一种奇怪的心理现象。当商品定价较高时,反而更能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一效应反应了消费者对于商品的心理需求,即对于挥霍和炫耀的心理需求。 奢侈品背后的哲学原理和营销学原理也值得我们思考。波德里亚就有言,消费文化遵循的是日常生活和商品的符号化原则。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商品社会,所有的消费都会简化成符号性消费,与之相对的就是,奢侈品成了人们彰显身份,体现自己经济实力的商品。这就是为什么奢侈品的定价远远超过成本,却有无数的消费者趋之若鹜。只有牌子货,才能显示出自己是个有品位的人。 6、免费心理——另一种付费陷阱 免费是迅速获取市场,夺取用户注意力的一把利器。“免费”不仅能帮助新兴公司进入市场,占据市场的一席之地,更能让顾客因贪小便宜的心理掉进营销方铺设的消费陷阱之中。 “买保健品附赠旅游”就是针对老年人常见的营销陷阱。免费的产品和服务也是互联网公司进入新兴市场的一大战略。 只要用户规模足够庞大,产品足够优质,企业就能通过免费模式长久地留住用户,然后再通过提供更高水平、具有差异化和创新性的产品继续留住用户。 ;

  • 浦深
    浦深
    2025-09-15 10:25

    销售心理学-6大心理效应有哪些呢 销售心理学——6大心理效应有哪些呢?一起来学习吧。销售,讲求的是攻心。没有不想买的顾客,只有不会卖的销售。掌握顾客心理,利用销售效应,成交会变得非常简单。 1.焦点效应:把客户的姓名记在心中 每个人最喜欢听到的声音、感到最悦耳的声音就是别人叫自己的名字。心理学家认为,当听到别人叫自己名字时,人的内心会产生喜悦感和满足感。在销售过程中,你可以一而再地使用这个"工具顾客是永远不会厌倦,这还可以削弱顾客的紧张心理,并缓和彼此意见的对立;也会让顾客觉得你与众不同。摩托罗拉公司认为,如果公司的服务人员能记住老顾客的姓名,并在其再次光临时能立即叫出他的名字,就可以有效地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在任何语言中,对任何一个人而言,最动昕、最重要的字眼儿就是他的名字。当你走在陌生人群中,突然昕到有人呼唤你的包字,什么感受?兴奋!假如这个能叫出你名字的人是曾经向你推销过某种商晶的人,这丝毫不影响你的愉快情绪,只能加深对他的印象。这种推销技巧被人们叫做记名推销法则。 2.折中效应:拒绝贪婪,细水才会长流 在销售过程中,不乏有人鼠目寸光,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而有的人则目光长远,更看重长远的利益,即使暂时失去眼前利益,也不会太在意。销售人员,尤其是销售新人,在谈判中,一定要把目光放长远,别为了眼前的一点利益,而丢失了将来还可能存在的合作机会。 搞销售,做生意,都是为了赢利,在谈判中失点利,但最终目的还是获利,只不过是不想因小失大,销售人员在谈判时一定要把目光擅长远,别因蝇头小利而丧失长期大利。 3.情感效应:用真心来融化客户心中的坚冰 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要使别人喜欢你,首先你得改变对人的态度,把精神放得轻松一点,表情自然,笑容可掬,这样别人就会对你产生喜爱的感觉了。"面对表情冰冷、内心冷漠的客户,任何一个销售人员都会在内心产生抵触、抗拒心理,不愿与其多说一句话、多打一次交道。 阳光能够融化冰雪,热情也能够扑灭怒火。销售人员热情而真挚的服务态度,一定能赶走客户的暴躁心理。真诚的服务会打动客户的内心,融化客户心中的坚冰。在商品差异也日益缩小的服务越来越成为销售的一个重要部分,成为客户衡量产品性价比的首要问题。能否感化客户的心,能否让容户青睐你的产品,关键在于你能否为客户提供真诚的服务。 4.互惠效应:先付出一点让客户产生亏欠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免费的商品或者免费的服务往往总是心存芥蒂,无法心安理得、踏踏实实地接受,反而生怕其中有什么"阴谋让自己讨不着好不说,还要遭受额外的损失。这样的担心是不元道理的。这其实就是因为在人们心中,有一种互惠的力量在"作祟"。因为对方给了你好处,在你的内心深处感觉也应该以相应的好处回报对方,如果不这么做,内心就会感到不安。 销售,其实就是销售人员与客户之间打的一场 心理战、情感战,如何在这场战争中取胜,不仅要斗智斗勇,还要善于从心理上占据优势, 让对方心悦城服。如帮对方一个小忙,给对方一些zan美等,当对方受到了你的恩惠, 也就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给你一定的回报, 这对促成销售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放栗。 5.权威效应:让客户对你信赖有加 权威效应,又称为权威暗示效应,是指一个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 权威效应"的普遍存在,由于人们有"安全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往往是正确的楷模,服从他们会使自己具备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由于人们有"赞许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规范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赞许和奖励。 对于销售人员来说,要想方设法让客户成为信赖你的人,因为这样你就能为客户提供建议,并且客户也愿意接受你的建议,那么你就更容易把产品推销给客户。 这里的信赖是你在为客户服务的过程中,能够让客户在作购买决定时都先想到你,离不开你;你给客户提的建议,客户都会欣然接受。客户就会成为你的终身客户。 6.稀缺效应:直击客户担心错过的心理 一般顾客去购买东西肯定是对这些东西需要才去购买的,所以销售人员要想使客户自愿地掏出钱包,那么就得为客户着想,激起客户对产品的需求,这是销售中最有效的方法。 而人的需求是可以通过观察看出来的,客户希望你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什么样的产品能够吸引客户的兴趣,等等。只要你留心观察这些,那么你就能和客户走得更近。 有需求才会有行动,这是每一位客户的心理写照。作为销售人员,你要做的就是激起客户对你的产品的需求,这样他们购买你的产品才会有可能性。 销售心理学推荐书籍 1、《影响力》:罗伯特·西奥迪尼。 史上最强大、最震摄人心、最诡谲的心理学畅销书。消费者行为学和应用心理学类畅销书榜首。 罗伯特·B·西奥迪尼是(Robert B. Cialdini)是全球知名的说服术与影响力研究权威。他分别于北卡罗来纳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博士与博士后学位,投入说服与顺从行为研究逾3年。目前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2、《无价:洞悉大众心理玩转价格游戏》 :威廉·庞德斯通。 为什么免费的巧克力让我们疯狂?为什么百老汇剧场里价格越高的位置卖得越火?为什么100万美元带来的愉悦感,400万美元才能让它翻倍?为什么议价时,一定要抢先报价,而且一定要狮子大开口? 威廉·庞德斯通告诉我们答案:价格只是一场集体幻觉。在心理学实验里,人们无法准确地估计"公平价格",反而受到无意识、不理性、政治等不正确因素的强烈影响。 营销专家们很快就把这些发现应用了起来。"价格顾问"建议零售商怎样说服顾客多付钱或少付钱,谈判教练也提供类似的建议帮商务人士谈成交易。全新的价格心理学要求商家设计价签、菜谱、返款优惠等。可以说,价格是最为普遍的隐形说服大师。 3、《牛奶可乐经济学》:罗伯特·弗兰克。 最妙趣横生的经济学课堂。没有艰涩的数学公式,只有有趣的生活事例。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索洛”鼎力推荐,这是一本适合所有人的书。当当、卓越热销排行榜第一,同类书中读者好评率稳居第一。 这是一部"博物经济学"著作,它非学术大部头,而只是生活小智慧。其实经济学正生动地编织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人身边的大事小事都可以用经济学原理来一一破解,这就是博物经济学。 罗伯特·弗兰克,博物经济学家,他主张经济学应该是一门根植于经验和观察的社会科学,而不是以数学为核心的硬科学。 4、《引爆点》: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我们的世界看上去很坚固,但在《纽约客》怪才格拉德威尔的眼里,只要你找到那个点,轻轻一触,这个世界就会动起来:一位满意而归的顾客能让新开张的餐馆座无虚席,一位涂鸦爱好者能在地铁掀起犯罪浪潮,一位精明小伙传递的信息拉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点,却是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引爆点。 《引爆点》是一本谈论怎样让产品流行起来的专门性著作。 书中将产品爆发流行的现象归因为三种模式: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及环境威力法则。 个别人物法则是圈层营销或者说窄众营销的理论基础。作者在书中详细地指导了我们如何去寻找目标客户中的传播员、内行与推销员--那些有着非凡人际能力的人们。 附着力因素解决的是项目应该怎样传递信息的问题。附着力因素首先告诉我们要在诸多卖点中提炼出高质量的信息,并寻找一种简单的信息包装方法,使信息变得不可抗拒。 环境威力法则针对的是客户感知与项目期望表达的信息是否高度一致的问题。 5、《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丹·艾瑞里。 人们的行为和决策常常偏离理性,远非你想象的那样完美! 生活中我们常有莫名其妙的举动。你真的会失控?一时冲动就是没道理可言?本书作者告诉你:错!所有的现象,背后都有经济的力量!社会当实验室,真人做小白鼠,本书一语道破,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告诉我们这是为什么,又该如何改变。他比别的所有经济学家都更好地揭示、解释了我们不可思议的行为背后的原因。 又一本有趣的经济行为学。另外他还写有《怪诞行为学2:非理性的积极力量》。 6、《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奥格·曼狄诺。 每一位销售经理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这是一本应该随身携带的好书,好像一位良师益友在道德上、精神上、行为准则上指导你,给你安慰,给你鼓舞,是你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 这是一本在全世界范围内影响巨大的书,适合任何附层的人阅读。它振雷人心,激励斗志,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7、《卖掉博恩·崔西:销售高手的21堂课》:博恩·崔西。 他让比尔·盖茨、巴菲特、戴尔及二十世纪最伟大的CEO杰克·韦尔奇都坐在台下细心聆听。 他曾在全球40多个国家举行过演讲、拥有超过千万的学生和追随者。 他出身贫穷,从清洁工做起,通过不断努力,白手起家,成为在全球拥有最多听众的演说家,同时成为全球销售人员的偶像! 他的成功,强力验证了那卓越的思想及富有创见性的全新营销手法。 这是博恩·崔西在销售领域的一本重要著作,在西方营销界评价甚高。书中关于销售的21条准则,已经和正在指导着全球数百万销售人员取得进步。其中树立追求卓越的心态、不畏困难、坚持到底的信念,以及精心准备每一次拜访等销售准则,已经在实践中经受了不同产品、不同国家销售人员的检验。 8、《销售中的心理学》:博恩·崔西。 本书的目标是让读者拥有一系列可以立刻派上用场的理念、策略和技巧,使你能够非常迅速和轻松地扩大销售业绩。你将会学到如何让自己以及自己的销售生涯取得超乎想像的成功,如何让自己的销售额和个人收入在数月、数周内翻两番、翻三番,甚至翻四番。 从在这本书中你将要学到的策略和技巧与跑步机没什么两样。这些策略和技巧能否奏效,没有人有异议。各行各业收入最高的销售人员都在用着它们。它们是经过试验和证明的。你使用这些方法越多,你从中获益就越多,效果就会越好和越快。通过实践下面章节中的内容,在你行业的销售人员中,你将成为最拔尖的10%,并成为世界上收入最高的人之一。 ;

  • 南猫日记
    南猫日记
    2025-09-15 10:25

    营销心理学的10大效应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营销心理学的10大效应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营销心理学的10大效应 1、锚定效应 自然学家康拉德洛伦茨发现,刚出壳的幼鹅会深深依赖它们第一眼看到的生物(虽然一般情况下来说,那个生物就是他妈)。但是事情的转折来了,某一次洛伦茨无意在一次实验中被刚出壳的幼鹅们第一眼看到,它们从此就紧跟着他直到长大。 由此,洛伦茨就证明了幼鹅不仅根据它们出生时的初次发现来做决定,而且决定一旦形成,就坚持到底。洛伦茨把这个现象叫做“印记”。(说白了就是第一印象) 这个效应在经济中体现得很明显,行为经济学有个词叫“锚”,大致意思就是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某个商品,第一眼留下印象的价格(或我们第一次决定用某一个特定的价格购买某一样特定的商品时的价格)将在此后对购买这一产品的出价意愿产生长期影响,这个价格,就是“锚”。 黑珍珠产自于一种黑边牡蛎,在上世纪70年代时即使价格低廉,也还没什么市场,经过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宝石商人的“策划”后,才终于大放异彩。 他将黑珍珠放置于纽约第五大道的店铺橱窗展示、并标上令人难以置信的高价,同时在一些印刷华丽的高影响力杂志上刊登广告,广告中黑珍珠在砖石、红宝石和绿宝石映衬下,熠熠生辉。他还把黑珍珠戴在了纽约当红歌剧女星的脖子上,在曼哈顿招摇过市。 就原来不知价值几何的东西,一下子成了稀世珍宝。这位精明的商人就是一开始把黑珍珠与世界上最贵重的宝石“锚定”在一起,此后它的价格就一直紧跟宝石。 2、互惠原则 在《影响力》一书中,罗伯特·B·西奥迪尼博士介绍了“互惠”概念。对他人的某种行为,我们要以一种类似的行为去加以回报。 西奥迪尼在书中写道,当服务员递给顾客账单时不给薄荷糖,顾客将主观地依据服务水平给小费。而如果服务员给了一颗薄荷糖,小费则增加3。3%;如果给了两颗,小费则破天荒地增加约20%。   营销中有许多方式利用互惠原则,你不需要赠送贵重的东西,小礼品就很好。运动衫、电子书、甚至像手写便条这样简单的东西都能长久地建立互惠关系。切忌还没赠与他人免费品,就考虑相应的回报。 “拒绝——退让”这个策略是一个很高明的策略,这个策略其实是互惠原则的延伸:如果第一个要求和第二个要求提得恰当,那么对方会认为第二个要求是你做出的让步,因而觉得自己有义务做出相应的让步。 比如:如果你想买套房子,对方出价为150万,你的心理价位是120万,那么你绝不能出120万。基本上在谈判中,彼此都会预设一个空间,如果你的第一出价是120万,那么对方会认为你的底线在130万或更多。这个时候,如果死咬住120万,那么很可能谈判就会告吹。所以合适的做法是,先出个100万,看看对方的反应,然后慢慢让步。 但罗伯特·B·西奥迪尼也提到,使用“拒绝——退让”策略有一个注意点,就是你的第一个要求必须合理。一旦对方觉得你的第一个要求不是真诚的,那么它就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比如这个case里,你说你要5万买这房子,对方可能直接拂袖而去…… 3、社会认同原则 大部分营销人员已经意识到这个概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社会认同指人们会采取他们喜欢或信任的人的观点和行动,也就是从众效应。 比如在募捐的场所,如果我们看到里面已经有钱,我们就会更有可能往里面放钱;如果里面没有钱,我们反而更不可能往里面放钱。 这背后的心理活动就是:里面有钱时,我们会告诉自己,别人也觉得这个东西该捐钱,我不如也捐;里面没钱时,我们会告诉自己,这个东西别人都不捐,估计不靠谱。 商家营造并炒作“热销”假象,往往就会造成真正的热销结果。制造热销的现场感,是常见的方法。另外也可以通过对热销的宣传,增加“火上交油”的效果,比如广告上常用的“累积销量XXXX”、某饮料“环绕地球XX圈”、“连续N年销量第一”等等。   即使没有具体数据或数字,还可以通过广告画面中呈现无数人在某场景下,同时正在使用或追捧某品牌产品来暗示产品的受欢迎程度,王老吉、可口可乐等很多品牌广告都长期使用这种暗示手法。 这种“羊群效应”的影响,不仅仅只发生在排队现场和接触广告的那一刻,这种体验或印象被我们记忆存储后,以后在消费同类商品时,我们往往还可能再次选择使用羊群效应技巧的品牌。 4、诱饵效应 在价格模型中常见此效应,其中一个价位故意来吸引人们选择最贵的价位。丹·艾瑞里曾做过一个著名的TED演讲:“我们控制自己的决定吗?”,其中有个《经济学人》杂志订阅的广告案例: ①电子订阅:59美元。 ②纸质订阅:125美元。 ③电子和纸质订阅:125美元。 订阅电子和纸质杂志的价格和只订阅纸质杂志的价格一样,他们为什么会提供这样的选择?这正是艾瑞里考虑的问题,他联系了《经济学人》的内部人士,但没有从他们那里得到直接回答。因此他决定亲自实验,找出答案。他给100名麻省理工学生提供了上述价格表,询问他们购买的选择。当三个选项都在时,学生选择了混合订阅;当去掉125美元的纸质订阅选项时,学生选择了最便宜的选项。 这意味着中间选项不全是无效的,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参照,他们通过对比会发现混合订阅非常划算,从而刺激他们花更多的钱订阅杂志。 对价格而言,相对的百分比,比绝对的金额更容易产生激发行动的诱惑力。这就是我们消费行为中常见的相对论,凭相对因素做决策是我们自然的思考方式。 5、稀缺原则 西奥迪尼提出的稀缺原则概念:机会、内容或产品越少,其价值就越大。 机会越少,价值就越高。可能会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在人们的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害怕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比渴望得到某种东西的想法对人们的激励作用更大。 短缺原理在商业上的应用就更多了,比如告诉顾客某种商品数量有限,不能保证一直有货。“时间”也是一种资源,所以“截止日期”、“抢购”、“秒杀”等等销售手段,同样能刺激顾客的购买欲望。 同样的道理也可以解释留学界那句振聋发聩的名言:“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 为何短缺原则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原因有两点: ①人类习惯于用获得一件东西的难易程度来判断它的珍贵程度,一件东西越难获得,它的价值往往也就可能越高,短缺性会刺激我们对其奋力争取。 ②当某种原本唾手可得的东西变得越来越难得,我们就失去了一部分选择的自由。人类都有一种维护既得利益的愿望,于是这种不自由的可能性使我们产生了强烈的抗拒心理,从而主动做出某些行动,以避免失去这件东西。 6、捆绑损失原则 为什么经常看到很多商家会说“买3999元电脑,送耳机、送高档鼠标垫、送免费1年上门维修”,而不是把耳机、上门维修等价格都包在3999元里面?同样是花3999买了这一堆产品和服务,为什么要把某些部分说成是“免费”的? 这是因为人对损失和收益的感知并不是线性的,假设你获得100元能得到某种快乐,而想得到双倍的快乐可能需要400元,而不是200元。同样,损失100元受到的某种痛苦,可能要损失400元才能感受到双倍的痛苦。 如果把所有的成本折到一起,给用户一个总价,让用户一次支出3999,而不是感觉到多次支出(为电脑支出3000,为耳机支出200,为维修支出200……),用户就觉得付出这些金钱没有那么痛苦。 无数商家会说“买3000元电脑,包邮”,而不是说“总共3000元,其中电脑你花了2995,邮费5元。”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移动倾向于用“月套餐”让用户一次性支出一大笔,而不是每次电话短信流量都要重新付费。这也就是为什么健身房一直坚持年费会员而不是按照次数收费,用户觉得年费会员比每次都花50元更加优惠,但是实际上他们高估了自己将来的使用程度。 同样,如果把“好处分散”,用户感知到的“好处”也就会增加。 所以商家不会说“卖给你了一大推套装,其中包括电脑鼠标等”,而是说“买电脑,送鼠标耳机,送高档鼠标垫和维修”。就像泰勒在《营销科学》杂志中发文说的:“别把圣诞礼物放在一个盒子里”。 为了让你觉得你受到了优惠,商家们会千方百计地捆绑损失,同时分散好处。 7、折中效应 如你去买橙汁,下面有两种橙汁可以供你选择:A橙汁,600ml,12元;B橙汁,600ml,25元。结果显示,各有50%的人选择了A和B。 下面看另一种情况:A橙汁,600ml,12元;B橙汁,600ml,25元;C橙汁,600ml,58元。此时,选择B的人大大增加了,大约有70%的人选择了B,20%的人选择了A,10%的人选择了C。 这个现象就是“折中效应”,当人们偏好不确定的情况下做选择时,往往更喜欢中间的选项,因为中间的选项看起来更安全,不至于犯下严重的决策错误。 很多时候我们买东西的时候都喜欢选取中间的价格,因为太高的,我们自身消费能力有限,太低的吧,又看不上。这就要求你对自己的人群需要把控好,精准的去进行定价。 折中效应还体现在餐馆的菜单上。我们发现很多饭店往往前几页的东西非常贵,常常是几百甚至几千的奢侈菜品,但是你继续往下翻,看到中间几页时,心里的石头稍稍落地了。因为你看到不少虽然价格很高但是仍然可以接受的菜,例如98元的羊排,80多元的烧鹅等,你再往后翻翻往往会发现二三十元的家常菜。 这个其实也是折中效应,如果你请人吃饭,你肯定会想点二三十的太没面子了,但是几千的又太贵,还是点八九十的吧,不太贵但是又有面子。 8、预期效应 我们对事物已有的印象,会蒙蔽自己观察问题的视线。而对一件事物的预期,会影响到我们对其的态度和体验。如果我们事先相信某种东西好,那么它一般就会好,反之亦然。 预期不仅影响人们对于视觉、味觉和其他感官现象的认知与体验,还能够改变人们的主观甚至客观体验。 我们常见的另一种预期导致的偏见与价格高低有关。有一个实验:同样的饮料,分别以正常价格和正常价格的一半售卖给不同的实验者学生,然后让参与者答单次组合题。结果是“价格决定成绩”,喝了正常价格饮料的学生平均答题要高于买半价饮料学生28%。尤其是当在饮料瓶上标示出明确的“改善思维功能”的信息提示后,与价格威力相加,其威力更加强大。 质量也是个主观概念,价格也是质量象征的一部分。即使是同品类、同质量的产品,如果价格偏低,就会让人把它看得差了,它也就真的差了。对医药、软饮料、化妆品和汽车等消费品来说,预期价值可能成为真正价值。所谓“便宜没好货”,就是我们对低价的一种无意识的反应。 广告等品牌传播手段的核心目的就是塑造人们对某产品、服务乃至企业组织的正面预期。这种预期一方面原因品牌本身的承诺,另一方也源自熟悉、口碑和信任。甚至说的更本质一些,广告就是在塑造一种认知预期的偏见。 9、规避损失 损失规避指一旦人们拥有某物就非常不愿意失去它,人都是害怕损失的。这是因为比起收益带来的快乐,我们更在意损失带来的不快乐。 当决定自己的收益时,人们倾向于规避风险,都有风险厌恶症。而当人们面对损失时,一个个都变的极具冒险精神,都是寻求风险的冒险家。 运用损失规避原则可以增加人们对免费产品的后续增值服务的使用。你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免费开放产品的特定功能,到期后,顾客已经对该功能产生依赖,最终只能通过付费来享受这个功能。 再比如通过抢购和限时优惠营造的“稀缺感”,让我们觉得如果不参与这个促销,我们就失去了一次机会。而这种“失去感”激励我们想尽办法迅速下单购买。 10、心理账户 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理账户,你要别人买东西,其实就是要给他一个购买的理由来满足这个账户。可以先分析了解目标用户主要存在哪些心理帐户,普遍舍得在哪个帐户上花钱,然后运用情感化设计来突出强调,也就是为用户找一个冠冕堂皇的花钱理由,从而减少花钱的心理愧疚,促成购买。 扩展: 窥视营销微妙的消费心理营销故事 审视品牌 “我们是否真如想象中那么了解消费者?是否真正像自己以为的那么与众不同?事实肯定不是这样。”这是咖啡企业Costa Enterprises 的'营销总监卡洛琳·哈里斯(Caroline Harris)的看法,她所在的部门主要负责企业新业务的投资执行。该咖啡企业在英国市场表现出色,现在的咖啡店数量,比其竞争对手星巴克和意大利式咖啡品牌Carre Nero门店数总和还要多。 这家咖啡企业现在仍在扩张,依靠的是它的自助咖啡服务机,以及通过超市渠道销售一系列家庭咖啡产品。 这些新的增长机会都是后来才挖掘出来的。在刚开始挖掘新的增长机会时,该企业采取了自我提问法:是否真正知道自己的品牌意味着什么?“三四年前,我们的言行让我们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充满挑战意味的品牌。老实说,我们当时就只想跟在星巴克后面走。”哈里斯说。 英国零售协会(British Retail Consortium)发布的数据表明,去年该咖啡企业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24%,高于市场平均水平6%。而销售额超过竞争对手,并不意味该咖啡企业就不再寻找新的市场机会扩展业务,比如自助咖啡服务机和超市渠道都是后来采取的措施。该咖啡企业通过客户反馈工具,每个月都会收到4万多份反馈信息,企业内部称之为“倾听和学习”(Listen and Learn)。该企业还有一个叫“听听你的说法”(YourSay)的互动调查项目。 如果该咖啡企业不对品牌保持开放的态度,那么后来面对消费者选择咖啡品牌态度的根本性转变,它就无法采取相应的对策。哈里斯说:“一年前,咖啡品牌选择的便利性是最重要的因素,但是现在咖啡的质量却是影响选择倾向的首要因素。”质量已经成为该企业营销的核心内容。 该咖啡企业并不是唯一一家重新审视自己品牌的企业。从2009年到2011年,全球销售额增长超过三倍的手机制造商HTC,也不得不对自己的市场定位进行重新评估。HTC负责英国和爱尔兰市场的营销负责人詹姆斯·阿特金斯(James Atkins)说:“2010年是我们的销售黄金年,但是2011年暴露了一个情况,即HTC要成为全球性品牌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根据阿特金斯的说法,这家手机制造商现在的营销任务是:如何摆脱小企业的经营理念,让自己的品牌在全球市场保持一致性? 为了解决问题,HTC没有采用直觉法,而是深入研究自己的数据库,希望找到办法,提升销售量,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阿特金斯承认,过去领导层可能不会深挖这些数据,但是现在在制定策略之前,管理者倾向于先研究数据,挖掘数据的商业价值。现在HTC的战略核心是,研究消费者在购买手机之前,如何先咨询朋友、家庭成员或手机店专家的意见。HTC最新的全球广告运动,主题是“Nick Jojola推荐的手机”。Nick是谁?他是一位玩摄影的帅气小伙子。广告片中,他手拿着HTC手机从飞机上往外跳—测试最新款HTC One的性能。 适应变化 对于各行各业,包括线下到线上企业,都重复地提到一个那些最能够适应市场变化的企业,就是那些最乐意重新审视自己品牌和重新认识客户的企业,它们乐于接受新观念,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英国航空公司收入和客户分析部负责人乔·波斯维尔(Jo Boswell),谈起企业最新的一项客户服务举措“认识我”(Know Me)。这个项目的灵感来自于该企业开展的家庭业务,因为业务人员很了解客户的需求,甚至不需要询问客户的要求就可以提供合乎他们心意的服务。要在飞机服务行业完全做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但是英国航空公司让机场员工和机组人员及时拿到乘客的数据信息,进而为乘客创造最佳的客户体验。 “创建这个项目,是想尝试复制一种感觉,让客户感觉走进了自己最喜欢的一家本地餐厅,那里的人都认识你,这种感觉很特别。要想在航空环境复制这种感觉,执行难度比较大。毕竟员工只有几千人,而乘客数量是几百万,不像在餐厅,有固定的工作人员为数量有限的客户提供服务。”波斯维尔说。 该航空公司的机组人员和地面乘务员通过Know Me系统,当客户走进机场或在飞机上就坐时,能辨认出客户的身份,譬如史密斯先生或史密斯小姐,这样的招呼让人觉得特别亲切。虽然其他品牌可能不会采取这样的行动,但是许多品牌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努力获取更多的客户信息,并且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和客户打交道的一线员工。 电视和宽带服务提供商Sky,对于来自客户的投诉、问题和查询十分重视,有一套关于每个客户的综合数据记录。该企业客户情报部门Sky IQ的营销负责人汉娜·格雷厄姆(Hannah Graham)说:“如果客户打电话到客户服务中心,那么工作人员要了解客户关注哪些频道,这样才能为客户量身定制打包服务。同样,如果一位工程师和客户交谈,帮助客户解决问题,那么他对客户以往的问题都要了解。” 对于任何企业而言,以往形成的品牌见解不一定正确。《卫报》指出,随着手机新闻盛行,《卫报》的在线观众改变了阅读习惯。而卡夫在德国进行的一项消费者调查结果显示,从2010年到2011年,价格促销对其巧克力品牌Milka的销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品牌要想贴近市场,不仅仅是通过调查问卷追踪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一个同样有价值的方式是,营销者可以审视自己的企业,对那些一直以来的“正确认识”进行审视、验证,看清真实的情况,排除障碍。 正是依靠这种方法,丰田的豪华车雷克萨斯推出了一个新的网站,它的独特之处是摒弃传统的汽车品牌网站模板,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可以翻动的书卷式模板,以大图片为主,并与其他奢侈品品牌建立链接。该品牌的欧洲营销传播负责人克里斯·泰勒(Chris Taylor)说:“这是一种新的网站模板,不用从主页登陆再一级一级往下浏览,最终到购买网页,新的网站设计让用户更自由地漫游网站。” 这种卷动的页面,更有利于用户比较价格、规格和颜色。泰勒说:“新网站在英国上线的头三个星期,和旧版本页面比,那些只看了第一页就离开网站的用户数量降低了75%。用户的访问时间提升了100%,浏览汽车重要信息的用户数量提升了40倍—譬如汽车的性能和价格信息。使用雷克萨斯线上经销商定位器的用户数提升了70%。这些数据表明,网站浏览者考虑购车或希望试驾。” 企业要想通过自己发问的方式自省,那么企业的会议室必须确保有一种鼓励发问思考的文化。 一家更具有自我审视意识的品牌,不能单单将审视工作交给自己的研究部门。英国的巴克莱银行鼓励分行的经理将自己当成“地方行政总裁”,通盘审视自己业务领域的问题,了解客户如何看待自己的企业,假设自己就是负责人,思考品牌和客户如何互动。 英国航空公司:“Know Me”个性化体验 了解自己的品牌,核心是了解自己的客户。英国航空公司最近在了解客户方面有了很大的飞跃,不仅仅是更深入地了解客户,同时也实时地利用获得的信息和客户进一步接触交流,让客户获得更好的体验。该企业利用iPad,甚至利用谷歌图像搜索乘客照片,通过这些方法,让自己的员工在乘客乘机时辨认出他们并个性化地招待乘客,譬如引领他们坐到自己的位置,或是根据他们的乘机记录,将他们升级为头等舱或商务舱。 该航空企业最近推出了“Know Me”,这个系统可以让地面乘务人员和飞机乘务人员看到乘客的照片,以及他们搭乘该航空公司的飞行记录。该企业对于一些指定的航班,允许机务人员随身携带iPad,用以帮助乘客找到自己的位置,或者提供个性化服务,譬如提供这些乘客通常会点的食物;或者根据他们是否是忠诚计划项目成员,以及他们之前是否有过投诉,提供相应的奖励。该企业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所有客户的资料—包括网站、呼叫中心、电子邮件等—建成数据库,基于数据库信息提升客户体验,更好地服务客户。 该企业收入和客户分析师乔·波斯维尔(Jo Boswell)说:“譬如,一名乘客试图进入机舱里的行政酒廊,而他本来是无权进入的。乘务人员允许他进入行政酒廊,原因是根据记录,此前这位乘客遇过同样的问题。” 这个系统能够将网上对应的客户照片整合进来,这样工作人员就能辨认出要找的客户。波斯维尔说:“我们在希思罗机场5号航站楼的特别服务人员,对谷歌图片花费了许多时间,以便获得目标乘客的面部相片。我们认为应该在这个系统中加入照片辨认功能。一旦我们的工作人员找到和乘客名称匹配的照片,他们就会把照片存储到这个系统中以备未来之需。” 使用iPad并不是这个系统的唯一功能,它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功能,能够弹出乘客的相关信息,协助乘务人员引领客户 ;

感谢你浏览了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