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Ps营销理论实际上是从管理决策的角度来研究市场营销问题。从管理决策的角度看,影响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各种因素(变数)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企业不可控因素,即营销者本身不可控制的市场;营销环境,包括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二是可控因素,即营销者自己可以控制的产品、商标、品牌、价格、广告、渠道等等,而4Ps就是对各种可控因素的归纳:
产品策略(Product Strategy),主要是指企业以向目标市场提供各种适合消费者需求的有形和无形产品的方式来实现其营销目标。其中包括对同产品有关的品种、规格、式样、质量、包装、特色、商标、品牌以及各种服务措施等可控因素的组合和运用。
定价策略(Pricing Strategy),主要是指企业以按照市场规律制定价格和变动价格等方式来实现其营销目标,其中包括对同定价有关的基本价格、折扣价格、津贴、付款期限、商业信用以及各种定价方法和定价技巧等可控因素的组合和运用。
分销策略(Placing Strategy),主要是指企业以合理地选择分销渠道和组织商品实体流通的方式来实现其营销目标,其中包括对同分销有关的渠道覆盖面、商品流转环节、中间商、网点设置以及储存运输等可控因素的组合和运用。
促销策略(Promoting Strategy),主要是指企业以利用各种信息传播手段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促进产品销售的方式来实现其营销目标,其中包括对同促销有关的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等可控因素的组合和运用。
这四种营销策略的组合,因其英语的第一个字母都为“P”,所以通常也称之为“4P‘s”。4P营销理论(The Marketing Theory of 4Ps),4P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随着营销组合理论的提出而出现的。4P营销理论1953年,尼尔·博登(NeilBorden)在美国市场营销学会的就职演说中创造了“市场营销组合”(Marketingmix)这一术语,其意是指市场需求或多或少的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所谓“营销变量”或“营销要素”的影响。为了寻求一定的市场反应,企业要对这些要素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满足市场需求,获得最大利润。营销组合实际上有几十个要素(博登提出的市场营销组合原本就包括12个要素),杰罗姆·麦卡锡(McCarthy)于1960年在其《基础营销》(BasicMarketing)一书中将这些要素一般地概括为4类: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即著名的4P营销理论。
美国营销学学者杰瑞麦卡锡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4P营销组合策略,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组成的营销手段。4P营销理论为企业的营销策划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框架。它是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的,重视产品导向而非消费者导向,代表的是企业立场而非客户的立场。
新的组合:在4P的基础上,后来又加上政治权利Political Power)与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形成新的6P营销策略组合。即要运用政治力量和公共关系,打破国际或国内市场上的贸易壁垒,为企业的市场营销开辟道路。
4P营销理论-理论定义
4P的提出奠定了管理营销的基础理论框架。该理论以单个企业作为分析单位,认为影响企业营销活动效果的因素有两种:
一种是企业不能够控制的,如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等环境因素,称之为不可控因素,这也是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
一种是企业可以控制的,如生产、定价、分销、促销等营销因素,称之为企业可控因素。企业营销活动的实质是一个利用内部可控因素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即通过对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的计划和实施,对外部不可控因素做出积极动态的反应,从而促成交易的实现和满足个人与组织的目标,用科特勒的话说就是“如果公司生产出适当的产品,定出适当的价格,利用适当的分销渠道,并辅之以适当的促销活动,那么该公司就会获得成功”(科特勒.2001)。所以市场营销活动的核心就在于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市场营销组合。
4P营销理论-历史演变
20世纪的60年代,当时的市场正处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过程中,市场竞争远没有现在激烈。这时候产生的4P理论主要是从供方出发来研究市场的需求及变化,如何在竞争在取胜。4P理论重视产品导向而非消费者导向,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4P理论是营销学的基本理论,它最早将复杂的市场营销活动加以简单化、抽象化和体系化,构建了营销学的基本框架,促进了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与普及。4P理论在营销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至今仍然是人们思考营销问题的基本模式。然而随着环境的变化,这一理论逐渐显示出其弊端:一是营销活动着重企业内部,对营销过程中的外部不可控变量考虑较少,难以适应市场变化。二是随着产品、价格和促销等手段在企业间相互模仿,在实际运用中很难起到出奇制胜的作用。
4P营销理论的应用案例
1)4P和4C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1964年,美国营销专家鲍敦提出了市场营销组合概念,是指市场营销人员综合运用并优化组合多种可控因素,以实现其营销目标的活动总称。这些可控因素后来被麦卡锡归并为四类即4P(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地点—Place;促销—Promotion),从那以后4P成为每一个商业人士的公用语言。风行营销界30多年。
1990年,美国学者劳朋特(Lauteborn)教授提出了与传统营销的4P相对应的4C理论,即消费者的需求与欲望(Consumer needs wants)把产品先搁到一边,赶紧研究消费者的需求与欲望,不要再卖你能制造的产品,而要卖某人确定想要买的产品;消费者愿意付出的成本(Cost)暂时忘掉定价策略,赶快去了解消费者要满足其需要与欲求所必须付出的成本;购买商品的便利(Convenience),忘掉通路策略,应当思考如何给消费者方便以购得商品;沟通(Communication),最后请忘掉促销,90年代以后的正确新词汇应该是沟通。4C理论的提出引起了营销传播界及工商界的极大反响,从而也成为整合营销理论的核心。
现在在理论界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4C是消费者导向的,是正宗,而要否定4P理论的价值,或者有的人说要用4C取代4P。其实这种想法是偏激的,4P理论有独到的地方,有存在价值。
2)4P概念的理解
大家经常理解的4P是产品、价格、渠道、促销这四个单一的因素,其实如果深刻地理解4P就会发现4P包含的营销所涉及的基本要素。
价格不单单是价格,而是一个价格体系,它应该包括出厂价格、经销商出货价格、零售价格,还包括企业的价格政策里面的折扣、返利等指标这样的要素才构成了整个的价格体系
产品也不单单是产品,它是一个产品的体系,包括产品线的宽度、广度、产品的定位、质量状况,甚至包括产品的售后服务。
渠道也不单单是渠道,他也是包括了公司的渠道战略是自己建设渠道还是通过总经销建设渠道,是总经销还是小区域独家代理,还是密集分销。产品要占领哪些终端,终端的策略怎样,渠道链条的规划,客户的选择怎样。客户的管理和维护,渠道的把握,渠道客户的切换等等方面的问题。
促销也不单单是促销活动,而是广义上面的对消费者、对员工、对终端、对经销商的一个促销组合,这样的促销才是完善的。
3)企业的态度
对于企业来讲按照上面的思路来理解4P,4P对企业永远适用,因为它函盖了企业营销的基本的层面,是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营销。当然不是说4C不重要,4C中的方便、成本、沟通、消费者。消费者在直接影响了企业在终端的出货,决定企业的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上来看营销。
也就是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所谓的4P是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营销,所谓的4C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营销。出发点不同而已,两种思维方式都正确。如果企业不管4C只是一味地强调4P理论,那就是在闭门造车,一定会制订出可笑的销售政策、可笑的产品、可笑的促销计划;如果企业只是一味地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进行4C的时候,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的成本将会没有必要地增大,企业得不偿失,很可能设计出来过度超前的产品,或者使企业破产的促销计划。所以企业要在考虑产品定位、渠道策略、促销活动的时候要有4C的观念,在企业执行计划或者方案的时候,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营销4P的四个要素
4P是营销学名词美国营销学学者麦卡锡教授在20世纪的60年代提出“产品、价格、渠道、沟通策略”4大营销组合策略由即为4P。产品(product)
价格(price)
渠道(place)
促销(promotion)四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缩写为4P。
4C以客户(Consumer)为中心进行营销,应关注并满足客户在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方面的需求,加强与客户的沟通(Communication)。
4R营销理论以关系营销为核心,注重企业和客户关系的长期互动,重在建立顾客忠诚。它既从厂商的利益出发又兼顾消费者的需求,是一个更为实际、有效的营销制胜术。
关联(Relevancy),反映(Respond),关系(Relation),回报(Return),
4S营销分别是:满意(satisfaction)、服务(service)、速度(speed)、诚意(since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