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这个哲学难题一直争论到似乎也没有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很吊诡的是,这个鸡蛋和鸡的争论难题,也发生在产品和营销这两个关系上面。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论调:产品是1,营销是0,没有产品,营销就是扯淡;回归产品的初心,营销只是锦上添花,等等。这些论调无非就是说产品才是最重要的,营销可以忽略不计。简言之,产品才是营销的爹,是先有产品,后才有营销。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就是这种思维的典型体现。
产品和营销到底谁是谁的爹的问题,实质就是传统营销思维和新媒体营销思维的区别,也就是企业导向和用户导向的区别。所谓企业导向就是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产品问题,用户导向就是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产品问题。
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导向的思考方式,就是站在企业的立场看待市场问题,就是“从内而外”审视市场的竞争,所看到的都是自己的无与伦比的优势,自己比谁都牛逼,从而忽视了自身存在问题,也就是根本看不到用户的变化。
我们可以举一个服装品牌产品研发和市场运作的例子:
通过上面传统服装品牌开发产品和市场运作的例子,我们基本上就能看出国内服装市场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1、传统服装品牌几乎都是按照上面的图表套路在进行产品研发和市场运作;2、在这种模式国内传统服装品牌和电商品牌的风格普遍比国外至少落后一年。二三线品牌由于没有资金去国外观察,只能在国内抄袭一线品牌,二三线品牌的风格要比国外落后2年;3、为什么海淘会火起来?原因就是因为消费者可以与国外最新时尚实现同步。4、现在很多网红直接抄袭国外大牌的当季款式,但由于在开发、生产和投放市场上要花时间,还是要比国外市场慢3个月左右的时间,网红服装能起来,缩短了与国外流行的时间差,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5、由于现在的互联网使消费者接收国际流行时尚已经和国际上任何一个地方实现了同步,国内消费者已经掌握了世界上最前沿的流行、时尚的资讯,他们的审美水平、时尚观念、流行资讯、消费文化已经大大的超过了国内服装品牌的设计师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品牌还拿国际品牌去年的风格来忽悠消费者,这不是找死吗?6、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国内传统服装品牌纷纷的关店、倒闭,而且这种局面还会进一步的加剧,消费者需要的是与最新最前沿的时尚风格保持同步。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好在看李善友教授在《逻辑思维》上的分享,他讲的不连续性的思想,恰恰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传统企业在互联网时代就迅速的衰落了,或者说他们完全适应不了新媒体时代的市场变化。
传统企业的老板无疑在传统渠道取得了成功,通过向渠道压货,向终端进行强势的促销,这些传统渠道的营销套路能够确保传统企业获得生存发展。互联网的冲击,新媒体快速的崛起,从传统渠道到以互联网为背景的电商市场,这二者之间就是一个不连续性的市场变化。传统企业依旧沿用在传统渠道上的那一套,很显然没办法在新媒体时代获得成功。
从传统市场到电商市场,这种市场变化的不连续性也就是决定了,传统企业想要在新媒体时代获得成功,就必须抛弃传统的营销思维,就必须从企业导向转到以用户导向为核心的新媒体营销。跨越这种不连续性的这种选择,是非常困难的。摩托罗拉、诺基亚的衰落就是案例,很多传统品牌在电商运作上折戟沉沙也是如此。
传统企业抱着企业导向的老黄历不放,其实质就是无法做到不连续性的跨越,在传统渠道的S曲线已经到了定点之时,无法在新媒体时代建立新的S曲线,衰落就是必然。争论产品和营销到底谁是谁的爹,实质就是能不能跨越不连续性这道坎。
用户导向的营销规划
所谓用户导向,就是必须将营销前置,用营销的思维解决产品,站在用户的角度全面审视产品的研发、生产以及后续的市场投放、店铺布局和用户运营。简而言之,如果说传统营销思维将产品做为营销的爹,在新媒体时代,就必须是营销是产品的爹,在营销战略下指导产品研发以及市场运作。
到底是有鸡,还是先有鸡蛋这样的哲学争论还是交给哲学家吧,但关于产品与营销的争论,可以休矣,只有正确的营销思维,才能有正确的产品,也才能有正确的市场运作。从传统营销到新媒体营销所发生的不连续性的变化表明,在新媒体时代,产品、品牌运营的底层逻辑已经彻底改变。
传统品牌、电商、微商等等,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获取产品在渠道上的流通的权利。在实体渠道,品牌需要和连锁商超、百货商场和购物中心进行合作,或者依靠渠道上的代理商加盟商。在电商上,需要依赖电商平台这个超级渠道。在实体渠道逐渐衰落、电商平台日益渐缓势头的情况下,微商兴起,还是为了解决品牌的渠道问题,无限扩大微商分销商。
其实,在新媒体时代品牌真正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渠道的问题,而是用户认知和注意力稀缺。你不了解用户,用户也就不会鸟你,在碎片化语境里,唯一稀缺的资源就是用户的注意力。你吸引不了用户的关注,激发不了用户近一步的了解,就不会有好的生意。用传统思维来运作新媒体时代的市场,就只能是源源不断的生产库存,你把店开在电商平台,也只能是一个信息世界里的“店铺孤岛”。你招再多的微商分销商,最好也是这些人含着泪消化自己的库存。
传统品牌,传统电商在新媒体时代,无一例外的遭遇了市场的不连续性的变化,这就是众多品牌无力解决自身问题的本质。从纠结产品与营销的关系这个源头就走错了方向,也就不可能抵达成功的彼岸。
---精彩回顾---
别人都在新媒体上赚到了大钱,你还在啃老本
新媒英雄传-局座张召忠这个IP是如何炼成的
如何保持品牌鲜度:警惕品牌死于老化病
加入“新媒体+”
产品与营销的关系例子
推销:主动经营,游商,带产品上门销售,宣传产品,
销售:被动经营,坐商,固定的位置,等待客户上门,
营销:主动经营,带着宣传材料,上门宣传产品的优点,建议到谋个位置,消费,达到营利的目地,
品牌:被动经营,客户自已想办法来了解的产品,发自内心要求买的产品。
相互的关系,推销、销售、营销都是将产品卖出去,推销一搬指上门服务,销售则指在固定岗位推销,而营销则指的是用某种方法去推荐自己产品吧。按难度来讲从最易到最难分别是:推销,促销,营销,品牌。
举个例子给你听:
男生对女生说:我是最棒的,我保证让你幸福,跟我好吧,这是推销;
男生对女生说:我老爹有3处房子,跟我好,以后都是你的,这是促销;
男生根本不对女生表白,但女生被男生的气质和风度所迷倒,这是营销;
女生不认识男生,但她的所有朋友都对那个男生夸赞不已,这是品牌。
扩展资料
品牌简单地讲是指消费者对产品及产品系列的认知程度。品牌是人们对一个企业及其产品、售后服务、文化价值的一种评价和认知,是一种信任。品牌已是一种商品综合品质的体现和代表,当人们想到某一品牌的同时总会和时尚、文化、价值联想到一起。
企业在创品牌时不断地创造时尚,培育文化,随着企业的做强做大,不断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向产品开发优势、产品质量优势、文化创新优势的高层次转变。当品牌文化被市场认可并接受后,品牌才产生其市场价值。
品牌是制造商或经销商加在商品上的标志。它由名称、名词、符号、象征、设计或它们的组合构成。
一般包括两个部分: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
1.一般意义上的定义:品牌是一个名称、名词、符号或设计,或者是它们的组合,其目的是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市场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博士)
2.作为品牌战略开发的定义:品牌是通过以上这些要素及一系列市场活动而表现出来的结果所形成的一种形象认知度,感觉,品质认知,以及通过这些而表现出来的客户忠诚度,总体来讲它属于一种无形资产,所以这时候品牌是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出现的。
3.品牌的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激情、智慧与信念。品牌的强大取决于品牌领导力,定位(Position)是方向,平衡(Balance)是方略;平衡中蕴含定位,定位使平衡具有力量。这就是IBF品牌之道“平衡力”理论的精义。
4.品牌是企业或品牌主体(包括城市、个人等)一切无形资产总和的全息浓缩,而“这一浓缩”又可以以特定的“符号”来识别;它是主体与客体,主体与社会,企业与消费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5.品牌是用以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的商业名称及其标志,通常由文字、标记、符号、图案和颜色等要素或这些要素的组合构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品牌
产品与营销的关系案例
早在1995年,“白加黑”上市仅180天销售额就突破1。6亿元,在拥挤的 感冒药市场上分割了 15%的份额,登上了行业第二品牌的地位,在中国大陆 营销传播史上,堪称奇迹。这一现象被称为“白加黑”震撼,在营销界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白加黑”是个了不起的创意。它看似简单,只是把感冒药分成白片和黑片, 并把感冒药中的镇静剂“扑尔敏”放在黑片中,其他什么也没做;实则不简单, 它不仅在品牌的外观上与竞争品牌形成很大差异,更重要的是它与消费者的生 活形态相符合,达到了引发联想的强烈传播效果。在广告公司的协助下,“白加黑”确定了干脆简练的广告口号“治疗感冒, 黑白分明”,所有的广告传播的核心信息是“白天服白片,不瞌睡;晚上服黑 片,睡得香”。产品名称和广告信息都在清晰地传达产品概念。“白加黑——治疗感冒,黑白分明”是一例非常经典的关系营销案例。 这则经典的营销案例仍值得我们去牢记,去发掘。微信红包据微信春节期间公布的官方数据称:除夕至大年初一下午4点,两天内参 与抢微信红包的用户超过500万,总计抢红包7500万次以上。但这不是问题 的关键,或者说不是那个真正让马云和其他互联网公司警惕的威胁——得到红 包只是一时的兴奋,而借助这波抢红包的热度让大批用户绑定微信支付所带 来的后续效应和影响,才是此次社交的最大红利。微信红包的意图非常明确,要想提现红包金额或发出红包,就必须通过绑 定银行卡来完成,这无疑直接鼓动用户体验微信支付,而一旦微信支付的规模 形成,微信在手游、电商甚至互联网个人理财上也将逐步打开。通过这一个活动,就能迈过整个商业布局的第一道槛,由此看来,“抢红 包”的价值不可估量。可口可乐歌词瓶或许是因为2013年的昵称瓶夏日战役给可口可乐的销量带来了 20%的增 长,或许是因为在瓶子上做文章的确很有感觉。歌词瓶就这么登场了。有了之前昵称瓶的经验,可口可乐对这次歌词瓶的推广可谓是轻车熟路:针对意见领袖进行定制化产品投放,利用明星效应,KOL在社交网络上的活跃 度和影响力,制造信息高点,然后再通过社交媒体引发活跃粉丝的跟进,进而 利用社交媒体的扩散作用影响到更多普通消费者。可口可乐官方微博也时常发布跟歌词瓶相关的内容,如让粉丝说出 自己最喜欢的歌手的一句歌词,根据文字描述猜歌曲等。直到5月19日,可 口可乐官方微博放出一组图片,宣布歌词瓶正式上市。阿迪达斯世界杯营销,最后赢才是真的赢俗话说得好,“笑到最后笑得最好”——世界杯开赛前,被耐克“搏上一切” 压得喘不过气的阿迪达斯,随着赛事的深人,借助微博平台执行的实时营销扳 回一城,甚至到最后已压过耐克的风头。每一条带有“成皇或败寇”(all in or nothing)标签的微博,每一张紧贴赛 事看点的海报以及每一句简单有力的创意文案,在长达一个月的战役中,老练 的阿迪诠释了营销“持久战”所必需的低调奢华——可能过程中并没有绚丽的 高潮和刻意的爆点,但却有着一步步走下来的扎实根基。许多年后,当翻出这些海报和文案,回想起曾经比赛的点滴细节,谁又能 不喜欢呢?西门子,“不想洗碗”创意秀如果有人主动愿意洗碗,那么他也真是冒着被边缘化的危险了——调查显 示,在“80后”、“90后”的年青一代中不想洗碗的人数占到了 90%以上。为了推销自己的洗碗机,西门子瞄准了这一消费者痛点,以一个微博小号 为导火索,进而引爆话题,激活每个人心底那股“我不想洗碗”的情结,同时 借助社交平台扩大和延伸这种情绪,从而达到拓展产品认知度的目的。一句戳中心底的话配合低门槛的参与方式,激发了受众的热情和参与度, 造就了出乎意料的传播效果——不到两周时间,媒体总曝光量过亿,微博转发 过10万次,评论过5万次,微信阅读量接近8万次。还有安利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