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小丫头
小丫头 邀请你回答

私人咖啡馆如何做线上推广

时间:2025-09-13 14:26194 人浏览举报
标签:
推广

全部回答

  • 晓-秋
    晓-秋
    2025-09-13 14:26

    从14岁起我便开始一个人旅行,开发了许多超省钱旅居方式。我会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来讲,提供一些对于大学生来说比较现实可行的搞钱思路。【节流篇】

    攒生活费 压岁钱

    对于大部分学生,这是最现实的方式,毕竟大学生大部分的经济来源都是生活费。可以先列目标,什么时候?你想去哪里玩?大概需要多少钱?比如我打算寒假去云南玩一个月需要3000元,那我就每月抽出500生活费作为我的旅行基金,这笔钱我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动的。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我们想要做成一件事,就必须得放弃另一些事情。

    现在大学生的独立意识都很强,但是一定程度上我们还是在依靠父母。我也是从靠爸妈资助到自己摸索着赚到钱实现旅行经济自由

    【开源篇】

    我不是一个听话的小孩,也很难省下生活费(普通家庭生活费1500),想长时间旅居只能靠自己多搞钱了,我的旅游经费大多来源此。

    技能型搞钱而不是体力型搞钱

    1旅拍/户外领队

    推荐所有感兴趣摄影的人好好学!技能复合真的是王炸,旅游 摄影是现在市场的大需求。我夏天在西双版纳和客栈合作拍照一天可以赚1000 ,赚回路费

    提前和客栈老板沟通好,拍照合作分成比例,老板运用当地资源分享我的摄影作品。具体定价要看个人摄影水平及市场均价来定,我没有要很高的价格,反而是低于市场均价,加上摄影水平还不错,最多一天接了4单

    在旅行热门城市,特别是少数民族照流行的地方比如今年的西双版纳、凤凰古城,和当地的旅行社、民宿、摄影机构合作帮客人拍照要主动去联系老板,有能力可以自己经营自媒体接单,更有能力的可以规划路线自驾带客人旅行,收入就更高了,可以精进这方面技术

    2兼职舞蹈老师

    我小时候学过10年中国舞,高中开始接触街舞,所以平时在学校空闲时间会去代课,是街舞社的学长学姐推荐的,一个月也有几千收入

    其实也是靠自己争取来的,跳舞好的人不在少数,经过学长介绍在选拔比赛前用心练习才当上代课老师。刚开始代课需要帮助主班老师备课,后期需要亲子上课,提前准备教案,课上所用音频,自学舞蹈动作,给学生讲细节。除了在平时没课时间去代课,其余还要花不少时间去做前期准备的,所以合理做好每天的安排

    3兼职家教老师

    这个也是我学长给我推荐的,我当时只是想试一试,因为以前没有这方面经验,没想到就成功了,还是鼓励大家多去尝试,失败也不亏,万一就成了呢。家教老师江浙沪课时费是100—200,可以去BOSS直聘、58同城这种大平台找找。

    我赚到的钱几乎都被投入到学习新技能、自我提升中,最近靠自己买了新相机,不得不说经济独立真的太爽了。

    趁着年轻有活力,趁着学生时代的各种假期,我真的希望大家都出去走走玩玩,无非就是平时多兼职,辛苦些!在最需要提升自己的时候探索世界,拓宽自己的眼界,这对将来的我们至关重要。

  • 封尘
    封尘
    2025-09-13 14:26

    1

    首先建议你看看我们写的《社群营销:方法、技巧与实践》(第二版),蓝色封面的书,很多运营的套路和细节,在书里面有详细介绍,这也是目前国内社群运营领域,评价最实操的书。

    下面我说说从0到1建设社群,在书里面没有展开,我在实践中想到的点。

    书的补充思考1:社群必须要有同好,但怎样的同好才能持续下去?

    我在《社群营销》一书中谈到,社群必须先有明确的同好,什么叫有明确的同好?就是组织的人、加入的人一开始就很明白自己这个社群是为何能长期存在的。

    如果一个群进来的人问:这个群是干嘛的?——那么这个群的同好定位就已经出了问题。

    不知道长期存在的理由,只是临时理由建立的群,只是一个讨论组。比如今晚一起吃饭群。

    怎样的同好才能让一个社群长期存在?

    我的思考结论是在群里面的人,要能在这个群,借助这个同好链接,找到极大的情感慰籍,极大的互动快乐,极大的现实利益,三者满足其一,社群才能持续。

    很多人建立的社群,表面上很美好,但是定位阶段就没有想清楚,

    【1】你给别人带来怎样的情感需要,以致他们欲罢不能?

    【2】你给别人分享怎样的快乐记忆,以致他们渴望再来?

    【3】你给别人创造怎样的利益回报,以致他们期待更多?

    比如有人问能否围绕厨房小家电做社群,这里面很难做会员优惠社群,毕竟厨房家电不是经常采购,也很难分享厨房小家电心得,也很难因为聊厨房小家电产生情感链接。

    唯一的可能就是你们都是一群致力研究厨房小家电的网友,可以分享新知识,新技术,新看法,新工艺,这是可以建立一个小众且持续存在的群,这里面社群能存在,就是因为有交流专业知识的需求,但这个群可能规模很小很小。

    书的补充思考2:社群的运营一定要有仪式感。

    很多群成立得很草率,有了一个想法,马上就张罗人加入,这不合适。

    一个想长久发展的社群,得让加入的人很重视,这就需要仪式感,就像我们加入组织,考察程序是很严谨规范的,这样加入前越慎重,加入后投入的精力和能量反而更大。

    梁山好汉入伙前要交投名状,也是一种仪式感。

    我们做社群,是不是一开始就要定义自己的社群名称、头像、口号、文化、群提示、运营模式?——让别人一进来就感觉这里和别人家的妖艳贱货不一样?

    我们做社群,是不是一开始就要别人为加入社群做一些努力?比如请人推荐,比如写自荐信,比如做过为社群有价值的事情,比如愿意付费?

    我们做社群,是不是一开始就要让别人感觉到加入程序是经过报名、考察、选拔、登记、引荐给内部群员一系列流程,而不是大家头脑一发热,来到一个乌合之众?

    我认为很多社群运营,在仪式感方面做得很差,简直就是没有。

    书的补充思考3:社群的结构建议控制规模。

    我现在越来越倾向于社群不是一个大组织,是小而美的圈子。

    在网络上现实中能把人大规模组织在一起的形态有这样几种:

    1、政党;2、宗教;3、粉丝团;4、学校;5、商会;6、经销商网络;7、俱乐部。

    这些组织你会发现都需要专门的人来运营才能做到比较大的规模,实际上就是一个专业组织,很难被称为是一个社群。

    网上的很多所谓的社群其实是3、4、5、6、7三种形式在网上的变种,从严格意义上讲,除了俱乐部,是可以发展成社群的,其它形式都很难成为社群.

    有的微商群,覆盖十几万人,其实本质是把线下的渠道合作放到网上,就是一个生意,打着社群的名义来追风口。

    有的训练营,号称几万人,其实本质就是学校一期期开课的学员,还不如线下的学校,人家起码一个班的人长期生活,互相熟悉,甚至知根知底。网上的学员往往是授课时在一起,讲完了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并无交集。

    而俱乐部一般有共同的爱好,可以组织一帮人经常玩,经常聚,就有了情感链接,从而碰撞出新的可能,这才使得社群里面有快乐因子,有利益因子,长久运营下去。

    但好的俱乐部也很难扩大规模,一是没有那么多合适的人符合进入标准,二是人多了互相认识的成本会指数级增加,那么从俱乐部里面一定会分化出更小的圈子,建立成员分级制度。

    私人会所俱乐部都叫圈子,进入一个圈子很难,这圈子就是现实中的社群。

    圈子之间比的是能量,而不是规模。只是没有能量的人更喜欢抱团取暖,以为自己和很多人在一起,就有了能量。真正有能量的人一出手,他们马上如鸟兽散。

    所以我建议社群不要一开始就贪大求全,可以从40个人起步,运营慢慢扩大,我看到了300人也就到了运营成本和回报的极限,这个时候我们要考虑给群的能量升级,限定更严格的入群条件,让更有能量的人在一起,而不是盲目扩大规模。

    但是这并不妨碍你借助社群的能量做会员、收学员、买东西,这是基于社群能量的商业变现,可大可小,但并不等于你要做大社群才能有机会得到大商业变现。

    书的补充思考4:社群的成员一定要多元化。

    一个群能生存下去,一定要好玩,否则一个大家都找不到欢乐的地方,谁愿意没事呆在里面?

    一个好玩的群,就必须让人的职业、地域、专长、个性多元化,多元的基因才能带来社群的创意碰撞带来的趣味化学反应。

    很多社群的成员选拔标准过于追求三观一致,反而错过了多元化杂交生长的魅力。

    社群好比是一个网上的咖啡馆,大家畅所欲言,有各种趣味的人,才有意思。

    另外多元化的含义还包括,社群必须有一个灵魂人物,但灵魂人物不一定长期主持社群,所以社群里面也应该有一些势能很足的大咖,可以形成社群的能量圈,吸引大家加入,然后有一批中等势能的人,更多是普通势能的人,形成能量的落差,才能建立循环促进的生态链条。

    这就意味着一开始建设社群,运营者要有计划有层次有类型引入群员,好比生态恢复,各种物种搭配要合理。

    不能都是大咖,最后变成通讯录、找人群,因为都忙,没有人互动;

    不能都是普通人,天天聊不出深度,变成了灌水群。

    书的补充思考5:社群的成员一定要交叉链接,建立情感认同。

    人之所以成为群,是你和群体里面很多人有了深度的链接,你知道他QQ号、微信号、手机号、家庭地址,慢慢两个人的生活圈、朋友圈、事业圈发生交集。

    彼此经常可以在对方的朋友圈,赞赏位,微信群里看到对方头像在冒泡,甚至直接互动,这样人和人之间就能建立情感认同,慢慢成为朋友。

    所以我们在运营社群一定要想办法鼓励群里面的人互相关注,多种方式互相关注。

    比如在我们的知识型IP训练营,我们的小伙伴发展了很多互相链接的玩法

    【1】私聊加好友见面就发感谢小红包

    【2】关注别人微信公众号坚持留言评论或打赏

    【3】通过分答向别人提出有价值的付费问题

    【4】通过在行付费约见别人

    【5】做网络采访,写采访手记分享

    【6】请自己的粉丝去别人微信文章下评论留言玩互动

    【7】约别人到自己的粉丝群做分享互动

    【8】线上一起策划主题活动,比如合作微课、训练营、线上晚会等等

    总之链接的方式越丰富,社群的玩法越多,社群的生命力越强,这就越需要一开始社群引入不同个性,多才多艺的人加入。

    大家链接多了,才有情感认同,有了情感认同,人和人之间才能深度交流,产生化学反应,有了化学反应,才能创造出新的可能,带来超出你预期的回报。

    这一切在自然的链接过程中,就会自然的生长出来,我们只需要引导社群的文化,而不需要担心结果,结果是一群认同一种文化的人自然而然的产物。

    一个社群里面的人只有情感链接,其实并不持久,情感有时候来得快去得也快,在有了情感和信任基础上,再形成利益结构,会更好。

    既然感情都这么又这么了解,为什么不一起做点事?

    听起来好像电影里的台词啊。

    书的补充思考6:社群的运营慢比快快。

    既然我强调社群运营要有情感链接,才容易产生化学反应,那么人和人之间哟情感认同时间一般不会太快,毕竟一见钟情大都都不是现实,现实里面的一见钟情大都都是误会了对方。

    有太多人总是想快速做大规模,一下子套现,这种思维本来就是短视的,不重视来的社群人员的感受,根本做不长久的,也做不大。

    反而是慢慢把社群里的人筛选好,勾搭好,服务好,反而有可能厚积薄发。

    所以我们说运营慢比快快。当然我们还是需要不断创新,发展出更多好玩的管理办法,运营套路,努力让自己的社群慢生长时间比别人短,这还是很有必要的。

    书的补充思考7:社群的变现模式有三种。

    第一种,自建社群,其实这种方式非常慢,并不适合大部分企业,而且运营成本和难度非常高,做起来都需要专业团队专职运营,投入甚大。这种模式做社群,都是为了吸引有能量的人形成圈子,然后一起去赚钱,并不是直接借助在社群里面赚大钱。

    第二种,打入社群,这种方式很适合没有钱的企业或个人,打入别人的社群或者群就然后择机表现,加印象分,然后在合适时机巧妙植入广告,带动推广,然后完成用户发掘,私下勾搭,可以退出社群了。

    第三种,包养社群,反正社群不是有灵魂人物吗?包养他,让他去替你的品牌说话,你很快就能收获一批他的忠粉,加速你的事业变现,这一般都需要土豪,收入高才能如此操作。

    我是职场达人秋叶大叔 ID:qiuyedashu

  • 给我一个印度粉
    给我一个印度粉
    2025-09-13 14:26

    通知亲朋好友让所有人知道你是做什么的。开了店铺,你的家人知道么?你的同学,你的朋友知道么?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告诉他们,因为你告诉了100个人,每个人还会告诉更多的人,一传十,十传百,会有无数的人短时间就知道你开店铺了。特别是开业期间,亲朋好友家人来活跃店铺的气氛非常重要,给人一种店铺人气很旺的感觉,从而吸引更多人进来。地推传单通过派发宣传小单子或小册子,增加人气。发传单是最传统、最便宜、最简单、最有效的推广方式了。通过发传单,能有效的在小范围内起到宣传作用。派发传单的地点和传单上的广告内容非常重要,要尽量到目标客户会出现的地点派送,传单背面上可以增加一些实用知识,谜语,增加好奇心。张贴海报制作各种广告,如特色店面广告、招贴广告、霓红灯广告等,利用广告大力宣传你店特色,吸引顾客前来消费。个人名片让每一个你认识的人都拥有你的名片,饭馆,酒店,商场,电影院,会所……每一个你出现的地方,每一个你遇到交谈的人都送他2张名片。开业赠品进店消费有礼品送,客户微信转发,分享有礼,鼓励客户转发,通过客户的朋友圈分享,让你的客户群体更大。我们需要诱导客户去分享,让老顾客帮你介绍客人。你亦可以设置进店就免费送,搞转发就送礼物活动,请一定要真实,不要欺骗客户,也不要设计条件太高,礼品选择项一到三个可以了。贴吧发帖在本地百度贴吧,地方论坛上发布你的创业故事,开店故事,公布开业信息,邀请大家到时参加并且给建议,大家喜欢给别人建议。加入qq群,搜索本地qq群,申请加入本地qq群,适当冒泡和群友交流,让大家熟悉你,喜欢你,邀请群友来点交流,邀请参加活动,让客户们参加进来。组织自己qq群,把客户都拉进群里一起交流,分享最新信息。

感谢你浏览了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