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熟练驾驭政务新媒体,确保政务新媒体在全媒体时代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健康发展,编辑需要具备以下五种能力,才能玩转政务新媒体。

政务新媒体做推广

一是敏锐的政治鉴别力

政务新媒体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应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提高自身政治素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增强政治敏感。

要具有成熟的政治思想、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把政务新媒体视作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阵地,以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紧紧把握时代脉搏,见微知著,明辨是非,努力在正面、正能量宣传中发出正确的声音。

二是专业的文字能力

工作性质决定了政务新媒体采编既要牢固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丰富的新闻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把高超的文字驾驭、恰当的文字表现视作看家本领,面对海量的文字信息,娴熟把控选题,精妙组织文章,不仅能熟练生成流畅的文字,更能写出漂亮好看、撼动人心的文字,确保每一个发布、每一次推送及每一次传播都是美的展示、文字文化的享受。

文字表现及组织加工是政务新媒体采编的基础、基本功,在熟悉通晓文字表现规范的前提下,必须熟练掌握文字、文章采编加工的技巧,切实提升所传播信息的语言文字表达效果。亲自动手写作也是政务新媒体采编诸环节中至关重要的能力需要。

三是综合的策划能力

政务新媒体在立足行业业务基础上推送和发布怎样的信息、采取何种方式推送和发布,不仅直接展示出网络媒体采编个人水准的高低,也最终体现政务新媒体的思想和方针。

政务新媒体采编需善于从海量政府部门行业信息中敏锐捕捉有用信息,结合受众需求,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进行信息归纳、信息分析、信息鉴别、信息选择与信息整合。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总结凝练出具有鲜明价值取向的主题,并围绕主题重组重构信息,进而完成信息选题策划。

四是快速的反应能力

政务新媒体通过海量信息转载,将政府部门行业工作全面推向社会公众的也将各级各地政府部门推向社会舆论的风口,政务新媒体采编对政府部门行业系统发生发展的每一则业务信息发布、每一项工作动态推送,都直接关系着各级政府部门行业机构的声誉、影响着各地政府部门的行业形象。尤其面对突发性事件,政务新媒体采编必须具备较强的快速反应能力,做到不误判、不误导。如果信息判断错误,或仅凭感情办事,就会造成信息发布失误或舆论误导。

政务新媒体采编在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基本方针前提下,要善于运用有关方针政策或法律法规,切实加强舆情搜集、舆隋研判及重大舆情应对基本能力培养。为切实加强民政系统政务新媒体编采队伍舆隋应对能力,国家民政部多次组织召开会议,就民政新闻宣传、民政舆情应对等工作进行专项部署、专门培训、专题讲座,全面提升面对复杂舆情的综合应对能力。

五是全方位的创新能力

政务新媒体的活力在于创新,政务新媒体的创新依赖于采编意识、采编思维、采编手段、采编方式等采编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创新。网络时代面对不断扩张和全面开放的海量政务信息,政务新媒体采编必须不断培养求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的技术优势与传播优势,一方面以开阔的视野和思路,多侧面、多层次、多维度挖掘政府部门行业业务信息的深度,有意识地面向广大受众,创造性地提炼信息,切实实现内容创新;另一方面以全新的理念和思维积极拥抱新技术、掌握新手段,不断研究创造受众欢迎的信息传播新形式,立体化、全方位地进行信息发布传播,切实实现传播方式创新。1.政务新媒体矩阵建设提速协调一致共同发声

在高新技术的有力支撑下,政务新媒体矩阵建设明显提速,通过新媒体矩阵中各单位的联动发声、相互监督,能够有效扩大信息张力,提高政府“网络问政”的工作效率,增强信息监管力度,促进政务新媒体健康运转。建立政务新媒体矩阵,一是要以提高各直属单位开通政务新媒体账号的覆盖度为基础,为发挥矩阵作用提供组织保证;二是要健全政务新媒体管理制度规范和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制度约束和必要的技术手段,保证政务新媒体联动有效,监管有力。

2.“双微”融合对接推进政务新媒体综合发展

微博是浅社交、泛传播、弱关系的平台,微信是深社交、精传播、强关系的平台,根据微博、微信的自身特点,二者相互协作、互为补充的模式将成为政务新媒体发展的新趋势。特别是政务微信平台可通过二次开发方式叠加整合各类应用,能够实现行政办事等便民服务功能,以政务微博为发布平台,政务微信为应用平台,政府网站、政务app相互促进,更加丰富政务新媒体功能作用。

3.平台整合能力提升“政务o2o”时代开启

一方面,通过政务新媒体整合信息发布资源,有利于及时准确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群众关切,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通过线上线下相互促进,有利于密切政府部门与网民关系,扩大政务新媒体自身的群众基础,树立政府良好形象,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文化协调发展。

政务新媒体的发展不仅要注重形更要注重实

伴随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的持续进步,新媒体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面对迭代变迁,必须清楚地认识与把握新媒体的变化趋势与发展特点,才能充分地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去创新传播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的目标。  近两年,经历从全民参与的“众媒时代”向人机交互的“智媒时代”的跨越,新闻生产全过程与用户行为方式都发生了颠覆式变革。本文以美国皮尤研究中心、企鹅智酷等调查机构关于美国和中国网民新媒体使用情况的最新调查数据为依托,从形式、内容、用户、技术和服务等五方面提出对新媒体未来发展方向的几点思考。期望通过对新媒体发展轨迹的局部观察,为相关研究的深入与相关产业的扩展起到提示作用。  形式:从视频化到直播化,政务直播的引领作用需加强  在线视频服务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群的媒体消费习惯。根据2017年8月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有61%的美国年轻人(19~28岁)表示自己主要通过网络服务来收看电视节目。这对于电视媒体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已经有24%的美国人不再订购有线电视业务了①。我国的数据更加突出:网民对富媒体的偏好正在飞速上涨,2017年通过视频网站获取资讯的网民数量增长了228%,中国资讯视频消费的渗透率达到了61.8%,约等于美国数据的两倍②。  在线视频服务的内容也实现了迭代式发展,从早期的电视节目在线收看,到原创视频发布,再到目前流行的网络直播,这种自下而上的互动社交方式,帮助普通人实现了话语权的更大解放。视频直播的弊端也很快暴露出来,诸如突发事件现场记录、知识性直播等真正有价值的直播内容仅占少数,大多数直播平台都以生活化、娱乐化内容为主,日常生活的直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同质化、低俗化、庸俗化、妖魔化倾向。在此背景下,政府明显加大了对直播平台和视频发布的管理力度,以合理引导直播平台在社会建设中发挥正面作用。  完善与强化政务直播的社会功能,凸显其对网络直播的引领作用,也是需要着力推进的重点工作。政务直播呈现快速发展与多部门覆盖的良好势头,然而距离体系化、常态化与品牌化,还存在一些差距。必须首先解决的是内容问题。当前,多数部门的政务直播主要还是应用于重大活动的报道。政务直播应当更多地延伸到民众关心的社会、民生、经济等领域,尤其是面对有争议的社会问题时,不推诿不避讳,积极设置直播议程,引导社会舆论。把握好尺度,做好直播内容取舍,助推政务直播的常态化建设。其次要完善平台建设问题。当前政务直播主要通过第三方直播平台来实现,不可避免地与其他轻松、娱乐类直播混杂在一起,显得零散混乱不成体系。要致力于打造独立化、专门化的政务直播平台,将直播主题分门别类,将不同区域、不同级别的政府部门汇聚起来,形成政务直播矩阵。最后还要解决好影响力问题。政务直播与一般直播的不同,就在于其通常涉及的都是严肃性甚至枯燥性话题,较难调动起用户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各部门充分发挥直播技巧,学会将严肃的议题与轻松的表达方式相结合,以真诚互动代替官腔官调,完善直播情境,不仅让受众容易接受,更乐于接受。这也是新时期提高政府舆论引导力的重要一环。

政务新媒体表述错误整改报告

1.政务新媒体矩阵建设提速 协调一致共同发声

在高新技术的有力支撑下,政务新媒体矩阵建设明显提速,通过新媒体矩阵中各单位的联动发声、相互监督,能够有效扩大信息张力,提高政府“网络问政”的工作效率,增强信息监管力度,促进政务新媒体健康运转。建立政务新媒体矩阵,一是要以提高各直属单位开通政务新媒体账号的覆盖度为基础,为发挥矩阵作用提供组织保证;二是要健全政务新媒体管理制度规范和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制度约束和必要的技术手段,保证政务新媒体联动有效,监管有力。

2.“双微”融合对接推进政务新媒体综合发展

微博是浅社交、泛传播、弱关系的平台,微信是深社交、精传播、强关系的平台,根据微博、微信的自身特点,二者相互协作、互为补充的模式将成为政务新媒体发展的新趋势。特别是政务微信平台可通过二次开发方式叠加整合各类应用,能够实现行政办事等便民服务功能,以政务微博为发布平台,政务微信为应用平台,政府网站、政务APP相互促进,更加丰富政务新媒体功能作用。

3.平台整合能力提升“政务O2O”时代开启

一方面,通过政务新媒体整合信息发布资源,有利于及时准确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群众关切,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通过线上线下相互促进,有利于密切政府部门与网民关系,扩大政务新媒体自身的群众基础,树立政府良好形象,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文化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