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储存和传播具有数字化、及时化、互动化的特征,快速有效地影响着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将新媒体传播时效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充分运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可以使我们传承非遗文化的工作更具影响力。1、利用多种媒介开展非遗资源保护的宣传和推广活动

剪纸文化新媒体推广

数字化展示方式与网络媒介裂变式传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年轻一代中重新焕发新生和流行起来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利用各种新媒体对相关活动进行报道,让非遗文化第一时间能够近距离地走进公众。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媒介开展一些视频展演、“我与非遗的故事”为主题的征文比赛等线上活动,激发公众参与活动的热情。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要注重在新媒体平台与公众进行互动,使公众更有参与感,从而能够缩短非遗文化与公众的距离感。另一方面通过区块链、5G、AI等技术手段,让传统非遗文化技艺与新媒体相结合,赋予传统文化传承新的时代元素和意义。2、开发非遗文化周边产品

加大投资力度,鼓励非遗创意衍生产品的策划和开发,进一步激发非遗资源的生命力。内在的文化价值和外在的形象品质是非遗创意产品的两个核心要素。

以传统手工技艺为切入点,通过文化艺术包装,将其衍生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集中展示出非遗文化元素。在非遗创意产品投放市场前要树立品牌保护意识,特别是知识产权的保护。3、利用数字新媒体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形现式

利用VR或者三维建模仿真技术等数字新媒体技术赋予非遗文化新生态,促进非遗文化产品的改造和提升,弘扬非遗文化的数字化影响力。一方面,融合知识图谱、用户图像及自媒体手段等智能技术,将非遗文化虚拟现实化,实现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全实景高清展示,促进非遗文化遗产民族民俗类或者表演类产业化,提升非遗文化项目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充分发挥虚拟现实交错更技术的实景互动功能,给予非遗爱好者全新体验,弘扬非遗的人文内涵,实现非遗技艺的真正传承。

如何推广剪纸文化

随着社会不断快速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传统非物质遗产的重视,剪纸也一样。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活动在民间极为广泛,在河北民间至今都在传承,他和书法一样在人民心中喜爱,应用广泛,谁家结婚剪月亮贴在窗户上,剪鸳鸯戏水,并蒂莲等作品贴在墙上,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继承民间剪纸艺术的精髓,不使民间剪纸艺术变味、异化,除了需要深入了解学习传统民俗文化之外,还需要向老艺人或保存下来的优秀传统剪纸学习,体味其创作精神和意图,感受其内心情感和思想,观摩其剪纸技巧和方法,观察和体会其造型语言的特色。 2、剪纸进校园。作为美育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种活泼有效的形式,剪纸教学应在校园里进行普及,有条件的地区可组织美术教师参加剪纸培训。剪纸非遗宣传应多平台多样化。可利用短视频,让剪纸技艺可以免费地便捷地公开传播。以往剪纸非遗的展示大多大型活动中露一手,观众如想学剪纸,苦于联络无门,剪纸人亦无更多的宣传方式。 3、保护住民俗文化之根纵观传统民间剪纸的内容,包含大量的民俗文化信息,如岁时节气、婚丧嫁娶、狩猎畜牧,乃至巫术符咒、人生宇宙,以及神话传说、民谣俗语等等,都在传统民间剪纸中反映出来。保护和继承民间剪纸艺术的第一步,是要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要对本土民俗文化有认同感。 4、剪纸作品商业价值的保护与开发,应得到官方的大力扶持。原创版权与手工剪纸技艺的推广;手工剪纸与机械化大规模生产的予盾;剪纸技艺在互联网上的继承与创新,剪纸APP的研发等。

剪纸的新媒体文案

、内部渠道

内部渠道,即自身拥有的,也可以说是有版权的,别人无法轻易获得的。一般包括个人的经历、个人的作品、个人的思考。

1.个人的经历

个人的经历很好理解,比如我的经历就是从事新媒体快7年了,这其中我做过生鲜电商、做过活动运营、做过广告文案,基于此产生的各种过程就是很好的素材.

当类似的选题热点出现时,我就能够第一时间写出自己的感受,再不济,至少能写一些复盘文。

无论你在哪一行,你接触的越多,从事的越丰富,素材自然也就越多,毕竟,我们都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

就生活上而言,举个例子,有一年回农村过年,大家都懂的,过年一般会去附近的庙宇看看。

从免费领福袋到最后99元一顶的莲花灯,很多人都付钱了,包括我家人,我就在想,为什么这样心甘情愿的付钱了呢?9.9的淘宝灯付了99,为什么还满脸开心呢?针对这个经历,我就写了一篇《农村套路深,他们是如何深谙用户心理,形成产品连线的》。

这就是个人经历,别人偷不走,很多时候,是你独有的!

2.个人的作品

个人的作品可以是你写在朋友圈的一句话,可以是你几百字的感想,或者是拍摄的一分钟抖音……

只要是你原创的,并不一定是拥有多少受众,获得多少荣誉,只要是你自身产出的,哪怕是一件剪纸、一幅画,都可以成为素材。

我自己有个公众号,但是不对外开放,只有几个最要好的朋友关注,用来记录我所有的产出。

我写过“为什么插入微信的产品广告没有成交量”,“怎么让文章排得好看?关于微信编辑器的一点探讨”,“3小时涨粉近2万,我是怎么做微信公众号抢红包活动的”……

文章篇幅都不长,有时候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当时的思考,还会觉得有些幼稚,但这些都能成为现在的素材。

你仔细看,会发现每一行每一年,热点话题也好,行业焦虑也好,都差不多,只是各种思想的变化,或者写作角度的变化。

或者,你也可以把这称之为迭代更新。

至于你的其他个人产品,比如一幅画,简单的你可以写你绘制时的心情;复杂的,你可以分析色彩的选择,构图的框架,与行业产生关联。

像做新媒体的,就可以从一幅画引出新媒体文章排版时的色系构造。

我们也不用活的这么累,只是当你有需要时,可以去翻翻自己各种各样的作品。

为什么是作品而不是物品?因为作品中总是会融入你的一些情感和思考,才能给予你更多的灵感和创意。

3. 个人思考

我这里的个人思考并不是指传统的思维,而是一些天马行空的幻想,不需要系统性和逻辑性,而是最大程度的随意性,不故意为之。

比如我看电视,每当躺在床上的时候就开始胡思乱想,有时候是对剧情的改编,有时候会和剧中人物产生共情,真情实感很重要。

比如有时候我看妈妈那么辛苦,就会想为什么父母都是付出型人格?有时候觉得妈妈偏爱姐姐,乖的孩子总是受忽视,就会想,为什么人会有偏爱,我们对用户也会有偏爱吗?

这些想法并不是刻意产生的,大概是习惯成自然,我总会有乱七八糟的想法,而这些想法慢慢变成我的思考。

三、外部渠道

内部的素材总有一些狭隘性,一个人的思考毕竟有限,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搜罗外部渠道的素材。

我把外部渠道分为四类:

社交类(微博、微信、朋友圈、抖音);社群类(豆瓣、知乎、贴吧、微信群、知识星球);

信息类(本地论坛网站、今日头条等、微信公众号、百度、新闻类网站);

线下类(书籍、头脑风暴)。

1. 社交类

我们先来说说社交类,我们生活工作中,接触最多的外部渠道,可以包括微博、微信、朋友圈、抖音等。

微博是培养热搜的天然土壤,最近流行什么,热点是什么,几乎都能在微博找到。

我们最好给微博分一下组,这样的好处是,搜寻素材的时候能够提高效率。

然后多关注一下微博的热门话题,若是好几天持续上热搜,那么或许就能成为下一个热点。

像最近《长安十二时辰》特别火,但我的微信朋友圈有些悄无声息,不过微博里的消息却熙熙攘攘,我就写了一篇《从长安十二时辰》,看IP营销爆款打造!一定程度上,算是蹭个热点,保证自己的输出。不过对于微博,我觉得做民生类的新媒体可能收货会更大!

以前我做民生的时候,几乎一半的素材都来源于微博,哪里有消费矛盾,哪里有投诉侵权,哪里有路怒冲突……微博的时效性还是很强的。

我们可以多使用微博的搜索功能,利用关键词,往往能搜出一些你意想不到的素材来。微信及朋友圈也是我们常用的素材来源地。

微信作为一款亲朋好友间的聊天工具,你与朋友的对话中,就可以获得很多素材。

像前阵子闺蜜像我推荐《魔道祖师》的广播剧,我第一次知道了猫耳FM这个二次元的APP,从而去了解了Z时代,写出了《比《陈情令》更火的,是Z时代下的耳朵经济!》不管文章有没有得到发表,至少是对素材的一次运用和总结。

而微信朋友圈也是个大宝藏,同行间的消息、朋友间的感悟,要知道,对于新媒体来说,朋友圈就相当于你的用户群,是你能直接沟通到的用户,他们的信息一定程度上就是共情爆款文的来源地。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的朋友圈肯定有些微商吧?

有的微商已经做出了规模,有些微商泯然众人,这个时候,你就会想,拉开微商距离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什么有的微商成功了,有的微商失败了?为什么别人做微商都成功了,你却一单都成交不了?

你看,这不就有很多可写的点了吗?要搜集素材,抖音也是不可错过的,并不是说用抖音里的视频来直接作为素材,而是看抖音的内容。

不仅是新媒体,做活动的也可以经常从抖音上找到灵感。

像抖音的同款泡泡机、抖音的眼疾手快游戏,受到了各家活动运营的青睐,我们公司搞的了水嘉年华活动里,就都用到了这些。

如果想写的话,说不定还能写类似“我是怎么从抖音挖到策划的创意点子的”,“抖音里都藏着哪些行业的宝藏”为题的文章……所以啊,刷抖音不可怕,毫无目的的刷才可怕,只要刷的好,抖音也能变成我们的素材库不是吗?

2. 社群类

社群类主要是指个性较强,标签明显的一些渠道,包括但不限于豆瓣、知乎、贴吧、微信群、知识星球。

豆瓣、知乎、贴吧其实类型都差不多,只是标签不同而已,知乎相对于较专业,话题也较多;豆瓣偏向于小清新;贴吧的各种声音较多。

你可以根据你所需要的去搜索,也可以热点帖子里找灵感。

比如你登陆知乎首页,可以看到类似“工作后,你悟出什么职场道理?”“怎样改变自身的讨好型人格?”的话题,每一个都可以成为你写文章的选题.

作为新媒体行业,有什么职场道理,职场黑话?作为运营者,怎么与用户建立平等互利关系,改变讨好型人格?是不是就可以写出很多了呢?如果你自身有想法,知道自己想要写什么,那么就可以直接使用搜索功能,看看大家都是怎么说的。

其实我们用到最多的社群大概就是微信群了吧。

就我自己来说,常用的微信群就有25个,每天会定时关注一下群消息,毕竟这也是素材的来源地啊!

大家的观点也好,讨论的话题也好,只要你发现有亮点,一定要及时记录下来,这都将成为你的素材。

比如前阵子,在一个群里,大家谈论35岁会是什么样子?我们是不是可以写一篇,“新媒体人的35岁会是什么样”或者“35岁的新媒体人还活着吗”,你看,想要源源不断地写出文章来,是不是也不难呢?3. 信息类

信息类比较好理解,以主要获取信息为主,包括但不限于本地论坛网站、今日头条等、微信公众号、百度、新闻类网站等。

我个人经常看的除了微信公众号,就是今日头条,你会发现,如果现阶段流行什么,今日头条里的这类文章数量就会激增,一定程度上,算是热点的预测器吧。

微信公众号也是如此,形形色色的内容,从标题到内容到底部的互动留言,都是你可以获取信息的地方。

腾讯网、搜狐、网易、一点资讯……这些新媒体,也是不可错过的素来来源地,像第三方的西瓜集、新媒体管家、搜狗等,都是搜罗的核心便捷点。

这些渠道,或许在获取灵感上有所欠缺,因为当这些渠道发文的时候,代表你已经慢了一步了,所以更多的是素材的收集,除非你有和别人不一样的视角。我们要做的,是在平时的时候就注重记录和搜落,未雨绸缪总比临阵磨枪要好的多。4. 线下类

除了线上,线下类的渠道也不能错过,一般可见的就是书籍和头脑风暴。

像书籍,我经常会看一些专业上的书,你一旦看了一本书,至少你能写出一篇读书笔记,不是吗?像我前阵子看了《文案变现》,马上就写了一篇“如何让你的文案更值钱?读《文案变现》之感”。我很赞同粥左罗老师说的,因为线上的渠道太公开太迅捷,所以书籍往往会成为我们彼此拉开距离的方式。像《影响力》、《引爆点》、《乌合之众》、《疯传》等书,里面的观点被各大作者引用,成为一篇文章的亮点。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不假。

线下还有一种方式也很好用,那就是头脑风暴。

我还记得去年采访一个民宿的老板,聊天的时候说起如何引流的问题,讲到一个沉锚效应。

通常来讲,人们在作决策时,思维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而用一个限定性的词语或规定作行为导向,达成行为效果的心理效应,被称为“沉锚效应”。

这次聊天,让我获得了新知,在完成工作的时候,顺便也开阔了思路,有了一些新的素材和想法。可见头脑风暴并非要在会议室一板一眼地畅所欲言,多接触人,听听别人的储备,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总结

列宾先生说过: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

从内部渠道与外部渠道找灵感,确定选题,搜罗素材,就不愁没有东西可写了。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

内部渠道:个人经历、个人作品、个人思考外部渠道:社交渠道、社群渠道、信息渠道、线下渠道

总而言之呢,注意平时的积累,最好每天写点行业相关的小心得,虽然很难坚持,但能做一天是一天。

然后外部一些刺激你头脑的信息要及时记录下来,哪怕只是一个突然想到的选题题目,都可以写下来。

希望我的小经验,能够给“不知道写什么”的新媒体运营者提供一些方法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