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主要包括基于技术进步引起的媒体形态的变革,尤其是基于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电视、IPTV、手机终端等;二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被应用于信息传播的载体,例如楼宇电视、车载电视等。具体有:
1、手机媒体
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手机媒体真正跨越了地域和电脑终端的限制,拥有声音和振动的提示,能够做到与新闻同步;接受方式由静态向动态演变,受众的自主地位得到提高,可以自主选择和发布信息,信息的及时互动或暂时延宕得以自主实现,使得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完满结合。
2、数字电视
数字电视就是从演播室到发射、传输、接收的所有环节都是使用数字电视信号或对该系统所有的信号传播都是通过由0和1数字串所构成的数字流来传播的电视类型。,如此大的数据流的传递保证了数字电视的高清晰度,克服了模拟电视的先天不足。
3、互联网新媒体
互联网新媒体包括网络电视、博客、播客、视频、电子杂志等。网络电视以宽带网络为载体,通过电视服务器将传统卫星电视节目经重新编码成流媒体,经网络传输给用户收看的视讯服务;电子杂志是用Flash的方式将音频、视频、图片、文字及动画等集成展示的一种新媒体。
4、户外新媒体
户外新媒体有别于传统的户外媒体形式(广告牌、灯箱、车体等)的新型户外媒体。户外新媒体以液晶电视为载体,如楼宇电视、公交电视、地铁电视、列车电视、航空电视、大型LED屏等,主要是新材料、新技术、新媒体、新设备的应用,或与传统的户外媒体形式的相结合。
新媒体根据使用主体及受众群体的变化,可划分为精英媒体阶段、大众媒体阶段以及个人媒体阶段。
1、精英媒体阶段
在新媒体诞生之初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仅有为数不多的群体有机会接触新媒体,并使用新媒体传播信息,这部分人多数是媒介领域的专业人士,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及社会阶层身份,因此这一时期是精英媒体阶段。
2、大众媒体阶段
当新媒体大规模发展并得到普及时,其发展历程就进入到了大众媒体阶段。由精英媒体向大众媒体发展,离不开媒介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传播成本的下降,新媒体以更低廉的传播成本、更便捷的传播方式以及更丰富的信息传播内容成为一种大众媒体。
3、个人媒体阶段
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普及,以往没有占据媒体资源和平台,且具备媒介特长的个体,开始逐渐通过网络来发表自己的言论和观点,通过平台展示给受众,这是个人媒体阶段到来的一个标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媒体
新媒体制作与运营推广
第一:营销结果导向,运营多重导向。营销和运营并非是新词,没有新媒体出现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很久了。新媒体营销和新媒体运营,只是借助了新媒体这个工具去做的营销活动或运营工作而已。营销和运营最大的区别,营销是以结果导向,而运营是多重导向。新媒体营销是根据产品做的一系列,曝光,引流,转化,销售等活动,最终肯定要以某一个营销结果为导向。而新媒体运营一般是围绕着产品的精准用户,一系列的维护,树立,输出品牌软文化,植入营销等。因此新媒体运营的考核标准是多重导向,用户数据,用户回馈,用户的满意程度,网络曝光度,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改善等。:营销呈现快,运营呈现慢营销活动和运营工作,在一个公司都需要。新媒体营销和新媒体运营还有一个最大的区别,新媒体营销结果导向能够快速显现,新媒体运营工作则会体现比较慢。一般营销活动是为公司创收的,而运营工作一般是为公司增强品牌影响力的。营销活动为公司创收,但运营工作助力营销。
运营工作把一些用户的数据,喜好,画像,兴趣标签,购买习惯等会以数据分析的形式传递给营销策划。运营工作也会为营销活动造势,有数据做支撑,有品牌做背书,营销活动才会达到满意的效果。新媒体营销策划活动是要不间断的爆点,新媒体运营工作是属于常态性稳步上升的。所以对于一个天猫店铺的公司,既要有有营销经理,也要有运营总监。第三:营销重策略,运营重细节
营销一般都是公司大框架,策略为王,一般大公司要做一个营销活动,旗下子公司多多配合就行。哪怕旗下子公司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只要符合总公司的营销策略,基本上都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而新媒体运营活动基本上都是一环扣一环,若中间任何一环出现了失误,会为整个运营活动造成不可预估的损失。一般营销经理多为思维跳跃,想法比较新颖人群;而运营经理多为心思缜密,数据分析独到的人群。这样你就能够明白新媒体营销和新媒体运营有什么区别了吗?有三大区别:营销以结果为导向,运营多重结果导向。营销活动呈现快,运营工作呈现慢。
新媒体在博物馆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意义上博物馆的出现,博物馆展示的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19世纪以来,我们现在熟知的博物馆展示方式出现,即:以正在经历的时间为终点,顺着 历史 发展的时间线来安置展品。这种普遍的展示方式的出现,与殖民主义、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无关系。20世纪,博物馆展示方式除了时间元素之外,空间也变得重要起来,博物馆展示开始注重文化与场所及民族的关联性,也就是说,在博物馆展示过程中,文化被看做是某一民族特有的、区别于其它民族的特别的东西,这种观念的出现则与全球化发展密不可分。 博物馆展示的形式变得多样化,在展示过程中,叙事性表达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博物馆所展示的内容都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通过构建展览内容与展示空间的关系,使观者得到更好的参观体验。 在博物馆展示环节中,同样有很多元素的加入。“展品”是博物馆展示最重要的要素,同时也是向观者传递文化价值的重要媒介。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博物馆,无论展示过程是遵循 历史 顺序、时代顺序还是其它逻辑,“展品”都是此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博物馆“展品”一般都具有一定 历史 和丰富内涵,所以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 “展品”在被博物馆按照展览的主题内容选择之前,只能称之为“物品”,物品在博物馆中是“带观者回归 历史 ”的表征。关于博物馆展示中“物品”到“展品”的转变,艾塞克斯大学艺术史系教授彼得·弗格曾提出,物品是按照特定的目的被选择出来,然后在空间内进行展示的。这就说明,在博物馆按照展览主题主旨选择所展示的物品时,物品本身的意义就被弱化甚至被改变了,这一观点类似于马克思所说的“异化”。 大部分博物馆展览的例子很好的说明了“物品”向“展品”的过渡。 在博物馆展示中,物品会保留自己部分本来含义,大多则是与展览主题内容相互碰撞,衍生出新的意义与体验,并且这种新的意义与体验,重要程度往往高于物品本身的真实性。 也就是说,相比于展品本身所承载的含义来说,博物馆展示注重的是展品与展览空间、展览内容及展览主旨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在这一基础上,博物馆往往会增加展示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扩大展品的背景,达到再现另一种真实的目的。 这种说法在博物馆展示中也有很明显的表现,在早期的博物馆中,观者的话语权是非常低的,博物馆开放更明显是为了迎合精英阶层的审美,但是在当今 社会 ,博物馆展示面向的是普通民众,展示的各个环节都是人为构建的。 首先就是展品,前面提到,展品会根据特定的主旨,以引起观者观念和 情感 的波动,这种再现的、特殊的真实本来就是被设计的,选择布置产品都包含着策展人的精心安排。 除了展品之外,博物馆的场馆设计、灯光布景、展品背后墙的颜色,甚至是路标引导、介绍手册等,都是专门人员有意识地构建的文化景观,这样才能达到给予观者“作品本身不能阐释的东西”的目的。 前面提到,博物馆展示是人为构建的产物,展示中的每一环节都是“被安排”的场景,那么除了展厅中能看到的元素,博物馆展示的背后是否有其它元素的参与呢?答案是肯定的。 从更深的层次来说,展示的大方向与效果,与组织方、赞助商与媒体等外界因素息息相关,从这一角度讲,博物馆展示所展现的内容都是带有主观色彩的表达。 博物馆展示作为文化的一种表达,不仅承载着 历史 与艺术,更重要的是作为过去与现代发展的链条而存在,在传递观念的过程中,同样被赋予了符合现代型的全新的意义。 正如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系教授苏珊·沃格尔在的《展览文化: 博物馆展览的诗学和政治》中所提到的: 可以说博物馆展示的 历史 是特定视角下的新的 历史 ,往往与国家意识形态有很大的关系。 像中国文字博物馆坐落于甲骨文的故乡河南省安阳市,除了展示甲骨文的 历史 之外,还承载着中国汉字文化的科普工作,同时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就是博物馆展示的又一内涵:属于文化但不限于文化,是主观色彩之下的意识形态的象征之一,有着向观者传达特定观念的特殊价值。 随着博物馆文化内涵的不断发展,博物馆展示的目的更偏向于满足普通大众的审美需求,博物馆展示需要注重展品的 历史 性和艺术性,结合各种表现方法,提升展品的艺术形象,吸引更多的观众,阐释展览主题。 在此背景之下,博物馆展示的方式与手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得多样化。 数字媒体的发展程度,从各个行业的应用频率就可见一斑,新技术的出现同样应用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博物馆内各种影音设备的使用,这些设备可以帮助观者更好的观看了解文物, 目前博物馆展示中常用的新媒体技术主要有几大类:多点触控、全息投影及虚拟现实。 多点触控就是指观者可以操作控制计算机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这种方式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展厅内常见的触摸台;全息投影比较容易理解,就是运用投影技术叙述场馆展厅的主题和 历史 脉络,相比于单纯的文字图片资料,这种方式往往更直观、更生动,中国文字博物馆的甲骨学堂展厅,最前方即是巨大的投影,让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对甲骨文 历史 的 情感 共鸣也会更强烈;虚拟现实同样是以计算机为核心,使观者在真实世界中感知到虚拟的数字信息,增强观者的感官体验,展厅内最常见的就是文物旁边的二维码设置,只需用手机轻轻一扫,这件文物的相关信息就会展现在观者眼前。 何为“互动”,简单解释即为相互联系、彼此作用。 现在的博物馆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越来越注重“人”的参与,所以博物馆展示中互动装置的设置便由此诞生。 互动装置的构建模式可以让观者增强展览中的参与度,从而产生对展览相关内容的兴趣,是个人与展览信息沟通的重要桥梁,目前博物馆展示的互动装置设置主要有情景再现和空间互动的形式。 前文提到,博物馆展示最重要的就是叙事性表达,叙事性表达能够摆脱博物馆展览的单一性,从而使展览向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发展,情景再现便是提高展览叙事性的途径之一,通过人为参与,在展厅内尽可能的还原 历史 场景,营造文物当时的氛围,这种再现方式便是以观者为主体,围绕着观者的目光展开,使得观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空间互动的不同之处就是场馆内不会有文物的陈列,而是完全靠虚拟技术构建抽象化的空间,创造出与展览主题相关的场景,增强观者的感官体验与 情感 升华。例如很多博物馆内设置的互动与影像厅,观者在这样的展厅中的参与度会有很大的提升,在互动的过程中会加深对文物的认识与 情感 。 除了以上提到的两种新型设计手段,还有其它一些博物馆展示的新模式如生态博物馆等,都是为增强博物馆的叙事性而设计的比较普遍的方式。 新设计手段的应用,使博物馆的展览变得更有趣味性和诱惑力,将“观者”这一 主体 带入到一个新的信息文化世界,并且依靠“虚拟真实”的场景影响人们的感官和思想。 关于博物馆深层次的内涵解读,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总结。 即无论是展品再现真实、展示的人为构建性还是展览的特定视角,归根结底都与博物馆的叙事性表达相关,也正是在注重叙事性的背景下,旧的博物馆展示应用模式已经改变,新的设计手段才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