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做销售的人应该具备哪些特质?营销型人才是当今企业需求最为旺盛的专才之一,数十年来经久不衰,人力资源招聘人员可谓使尽浑身解数,为企业猎捕、网罗。效果却并不理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关键还是招聘人员没有掌握营销型人才的特质及识别方法。对于什么样素质特征的人才是营销型人才,我们可以罗列出不下于几十种素质特征,如,善于沟通表达、勤奋、不怕苦纍、有韧性、爱学习、观察力强、口齿伶俐、有爱心、体贴人、有职业道德等等,如果依此进行识别,恐怕需要非常长的时间,即便如此,眉毛胡子一把抓式的选择也不一定找到适合的人。如何才能即省时间、又甄别的准呢?我们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了下面的经验,供你参考。注意,我们今天只讨论营销专员类人才的识别,而不是普适的营销型人才,这两者是截然不同的,对此我们将在后续的时间,再分门别类地探讨。1.抓住关键素质特征以住,我们对营销人员的素质有诸多的误解,如,被多人列在第一位的沟通能力,其实,它只是证明其对事能说得清楚、听得明白,是所有人的一种通用能力,基础素质,根本不能算是营销人员的关键素质。再如,诚实守信,它也是人的一种通用品格素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招聘营销专员类员工时有两种倾向不可取,一是倾向于招完美的人,恨不得将所有与岗位胜任力有关的素质要求都过一遍筛子;二是不知道哪个素质对营销岗位是至关重要的,而哪些又是次要或仅供参考的。如此,不仅浪费时间,也不科学,更难以招聘到对的人。对营销人员的核心要求,是其必须有将商品或服务推送给目标群体的能力。我们通过分析、研究发现,与这种能力相关的有上百个素质特征,但都指向或关联性不强,最后遴选出了关联与指向性最强的有三个素质:高马基雅维利主义倾向、归因于内倾向、高语言与人际智能。如果我们在选择营销专员时,侧重于对此进行识别,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为什么这三个素质与营销业绩有强关联我们分析一下拥有这三个素质特征人的特点,就能明白它们为什么能带来营销的高绩效了。高马基雅维利主义倾向人的特点:阐述事实时具有较高的说服力;有较好的情境分析能力;能够随情境改变策略;善于说别人喜欢听的话;对他人的信息很敏感;在不引发他人不满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剥削;绝不明显地操控别人;不容易脆弱到恳求屈从;善于合作或改变态度等。我们可以用两句话概括这一性格特点,“为达目的善变手段,未达目的决不罢休”。归因于内倾向强人的特点:善于控制自己,善于从自身因素寻找造成问题的原因,不会轻易将失败或责任归咎于环境或他人,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和良好的工作态度,情绪稳定、乐观。高语言与人际智能人的特点:能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字顺利而高效地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及自己与其的关系状态,乐于与人交往。表现为较强的群体动员与协调能力、协商能力、敏锐察知他人情感动向与想法的能力、关心善体人意及合作的能力。从这三个素质特征人的特点中,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对达成交易的影响力度,将其列为营销人员的关键素质是非常恰当的。3.识别三素质的技巧识别高马基雅维利主义倾向、归因于内倾向、高语言与人际智能人的三个素质,我们一般采用人力资源招聘中常用的“三维度识别法”。第一步,从简历中分析求职者是否具备这三个素质,及三个素质的强弱,注意一定要将三个素质都具备、且表现较为突出的人筛选出来。第二步,对从简历中挑选出的人进行面试,侧重甄别其三项素质,如果有条件,可以采用多轮或多人面试的方法,将与简历情况印证相符的人留下来。第三步,进行试用,注重在此期间进一步验证其三个素质。当这三个维度都能正式候选人具备上述三个素质时,就可录用了。
营销流程与营销组织的关系
一、过程不同
1、组织间营销:又名活动营销,主办方有明确的诉求,并以活动为核心载体,经过充分的市场研究、创意策划、沟通执行等一系列科学流程。
2、消费者营销:是计划和执行关于商品、服务和创意的观念、定价、促销和分销,以创造符合个人和组织目标的交换的一种过程。
二、模式不同
1、组织间营销:通过整合相关社会资源、媒体资源、受众资源、赞助商资源等构建的一个全方位的内容平台、营销平台、传播平台,最终为主办方及活动参与各方带来一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一种新型营销模式。
2、消费者营销:计划和执行关于产品、服务和创意的观念、定价、促销和分销的过程,目的是完成交换并实现个人及组织的目标。三、作用不同
1、组织间营销:企业对活动营销的介入的程度是不同的,有的是通过赞助活动来向市场推广他们的产品和服务;有的是通过和政府合办活动来达到获取政府资源;有的公司则为自己量身定做专门的活动来发布新产品、增加销售、并强化公司形象。
2、消费者营销:引导消费者再次购买。消费者通常不会“立即购买”,而是需要考虑一段时间,很多是过后才购买的。如此,要消费者再次购买就需要适当的手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组织间营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营销
产品与营销的关系
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这个哲学难题一直争论到似乎也没有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很吊诡的是,这个鸡蛋和鸡的争论难题,也发生在产品和营销这两个关系上面。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论调:产品是1,营销是0,没有产品,营销就是扯淡;回归产品的初心,营销只是锦上添花,等等。这些论调无非就是说产品才是最重要的,营销可以忽略不计。简言之,产品才是营销的爹,是先有产品,后才有营销。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就是这种思维的典型体现。
产品和营销到底谁是谁的爹的问题,实质就是传统营销思维和新媒体营销思维的区别,也就是企业导向和用户导向的区别。所谓企业导向就是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产品问题,用户导向就是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产品问题。
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导向的思考方式,就是站在企业的立场看待市场问题,就是“从内而外”审视市场的竞争,所看到的都是自己的无与伦比的优势,自己比谁都牛逼,从而忽视了自身存在问题,也就是根本看不到用户的变化。
我们可以举一个服装品牌产品研发和市场运作的例子:
通过上面传统服装品牌开发产品和市场运作的例子,我们基本上就能看出国内服装市场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1、传统服装品牌几乎都是按照上面的图表套路在进行产品研发和市场运作;2、在这种模式国内传统服装品牌和电商品牌的风格普遍比国外至少落后一年。二三线品牌由于没有资金去国外观察,只能在国内抄袭一线品牌,二三线品牌的风格要比国外落后2年;3、为什么海淘会火起来?原因就是因为消费者可以与国外最新时尚实现同步。4、现在很多网红直接抄袭国外大牌的当季款式,但由于在开发、生产和投放市场上要花时间,还是要比国外市场慢3个月左右的时间,网红服装能起来,缩短了与国外流行的时间差,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5、由于现在的互联网使消费者接收国际流行时尚已经和国际上任何一个地方实现了同步,国内消费者已经掌握了世界上最前沿的流行、时尚的资讯,他们的审美水平、时尚观念、流行资讯、消费文化已经大大的超过了国内服装品牌的设计师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品牌还拿国际品牌去年的风格来忽悠消费者,这不是找死吗?6、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国内传统服装品牌纷纷的关店、倒闭,而且这种局面还会进一步的加剧,消费者需要的是与最新最前沿的时尚风格保持同步。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好在看李善友教授在《逻辑思维》上的分享,他讲的不连续性的思想,恰恰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传统企业在互联网时代就迅速的衰落了,或者说他们完全适应不了新媒体时代的市场变化。
传统企业的老板无疑在传统渠道取得了成功,通过向渠道压货,向终端进行强势的促销,这些传统渠道的营销套路能够确保传统企业获得生存发展。互联网的冲击,新媒体快速的崛起,从传统渠道到以互联网为背景的电商市场,这二者之间就是一个不连续性的市场变化。传统企业依旧沿用在传统渠道上的那一套,很显然没办法在新媒体时代获得成功。
从传统市场到电商市场,这种市场变化的不连续性也就是决定了,传统企业想要在新媒体时代获得成功,就必须抛弃传统的营销思维,就必须从企业导向转到以用户导向为核心的新媒体营销。跨越这种不连续性的这种选择,是非常困难的。摩托罗拉、诺基亚的衰落就是案例,很多传统品牌在电商运作上折戟沉沙也是如此。
传统企业抱着企业导向的老黄历不放,其实质就是无法做到不连续性的跨越,在传统渠道的S曲线已经到了定点之时,无法在新媒体时代建立新的S曲线,衰落就是必然。争论产品和营销到底谁是谁的爹,实质就是能不能跨越不连续性这道坎。
用户导向的营销规划
所谓用户导向,就是必须将营销前置,用营销的思维解决产品,站在用户的角度全面审视产品的研发、生产以及后续的市场投放、店铺布局和用户运营。简而言之,如果说传统营销思维将产品做为营销的爹,在新媒体时代,就必须是营销是产品的爹,在营销战略下指导产品研发以及市场运作。
到底是有鸡,还是先有鸡蛋这样的哲学争论还是交给哲学家吧,但关于产品与营销的争论,可以休矣,只有正确的营销思维,才能有正确的产品,也才能有正确的市场运作。从传统营销到新媒体营销所发生的不连续性的变化表明,在新媒体时代,产品、品牌运营的底层逻辑已经彻底改变。
传统品牌、电商、微商等等,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获取产品在渠道上的流通的权利。在实体渠道,品牌需要和连锁商超、百货商场和购物中心进行合作,或者依靠渠道上的代理商加盟商。在电商上,需要依赖电商平台这个超级渠道。在实体渠道逐渐衰落、电商平台日益渐缓势头的情况下,微商兴起,还是为了解决品牌的渠道问题,无限扩大微商分销商。
其实,在新媒体时代品牌真正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渠道的问题,而是用户认知和注意力稀缺。你不了解用户,用户也就不会鸟你,在碎片化语境里,唯一稀缺的资源就是用户的注意力。你吸引不了用户的关注,激发不了用户近一步的了解,就不会有好的生意。用传统思维来运作新媒体时代的市场,就只能是源源不断的生产库存,你把店开在电商平台,也只能是一个信息世界里的“店铺孤岛”。你招再多的微商分销商,最好也是这些人含着泪消化自己的库存。
传统品牌,传统电商在新媒体时代,无一例外的遭遇了市场的不连续性的变化,这就是众多品牌无力解决自身问题的本质。从纠结产品与营销的关系这个源头就走错了方向,也就不可能抵达成功的彼岸。
---精彩回顾---
别人都在新媒体上赚到了大钱,你还在啃老本
新媒英雄传-局座张召忠这个IP是如何炼成的
如何保持品牌鲜度:警惕品牌死于老化病
加入“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