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是怎样成为“国货之光”的呢?用一句话来粗浅地概括一下,用钱砸 商业模式的打造 利用互联网的流量。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瑞幸也败于此。

瑞幸新媒体推广

钱从哪来?

这就必须要提到它的创始人钱治亚及其背后的神州系团队了,特别是神州优车集团董事长陆正耀。 这些社会资源使瑞幸咖啡这个项目吸引到了多家投资机构的目光,这些机构共同参与了瑞幸咖啡的天使轮融资,投资规模在10亿元左右。这笔钱的确给了瑞幸咖啡巨大的先天优势,但也最终埋下了瑞幸咖啡发展规模过快、过大的部分根源。钱是怎么没的?烧流量去了

打价格战,新用户免费,买二赠一、买五赠五,瑞幸咖啡充分运用了社交裂变打法,开拓了市场,但也耗光了前期资金。可以说,他们的成本都赚不回来。这种方法也是有成功案例的,例如微信的抢红包营销手段。

商业版图的过快扩大

这一点表现在一开始,它们家的志向过于远大,一上来就直接对标星巴克。其实,这样说,也不是特别准确,因为这也属于一种营销手段,并且它确实达到了快速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的目的。或者可以说,瑞幸咖啡进入大众视野就是在它以垄断国内咖啡市场的缘由起诉星巴克(中国)的时候。它实在不该跟星巴克去拼市场占有率。1999年1月11日进入我国市场的星巴克用了17年的时间才将门店数量扩张到2000家,而刚刚开始创业一年的瑞幸咖啡在2019年年底,门店总数就成功超过了星巴克。细思极恐呀。

成功“快速”上市

在同一年的5月17日,瑞幸咖啡登陆纳斯达克,成为了2019年在纳斯达克IPO融资规模最大的亚洲公司,市值42亿美元。不多时,瑞幸咖啡的商业模式成了人人都想复制的成功商业模板。一时,风头无两。

该来的来的有点快

但后来的事情,就没有那么愉快了。2020年2月1日,浑水发布做空报告,指出瑞幸夸大门店商品的销售数量,将2019年三、四季度每店商品日销量至少夸大了69%和88%。就是说,瑞幸没有赚那么多钱,账目都是假的。然而对此,瑞幸极力否认,我没有跳单,你们的论证方式有问题,你们还没有找到证据。再之后,4月2日瑞幸咖啡又主动坦白了虚假交易这件事。接下来的几个礼拜,我的手机都会自动弹出以下新闻,瑞幸股价熔断了,它又熔断了,它又又熔断了。没错,五次熔断后,它的股价缩水了80%。这就有点像早上买的一个大馒头,到了晚上,嗯?怎么成了一张薄饼了。

运气成分

其实,瑞幸咖啡再抗一会儿,应该就能正常盈利了,毕竟,烧钱换客户,这种事美团和滴滴都干过,也都成功了。但天有不测风云呀~总结

其实吧,瑞幸咖啡也挺不容易的,不扩大市场怎么尽快地转亏为赢呢?它心太急了点,步子迈的太大了点,或者说,市场还没有准备好去接受用户主导的互联网咖啡商业模式。

瑞幸新媒体推广渠道

我个人认为,瑞幸主打咖啡外卖市场,主要原因有一下两点。1:领导并不太懂咖啡。咖啡外送市场确实是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做文章。但是在整个行业竞争的那么激烈的情况下,为什么咖啡的外送看起来那么空,没人去抢?因为咖啡最大的敌人是时间呀。这个被很多人都吐槽过了,就不多说。顺便看一下官网上咖啡的宣传图,真是一点都没要求啊。2: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好的咖啡店铺位已经被瓜分的差不多了。一个商圈的千分点(黄金铺位)就这么点,早就被星巴克给抢光了,这么多年以来,在星巴克那流氓般的拿铺策略下,太平洋、COSTA只能退而求其次的去拿铺。瑞幸虽然有充足的弹药,但是实在是没有阵地了,勉强拿铺,别说是星巴克了,估计要被质馆、seesaw甚至麦当劳给吊打。霸气的“欢迎各类咖啡馆转让”广告词,实质上更该理解成为“我要好商铺”。在这点上,我是佩服的。没有因为钱多而乱来。作为一个咖啡人,最看重的还是咖啡怎么样。对于瑞幸的咖啡,我是给不了高分。不是因为ta用全自动机。我这些年一直在强调,不要觉得全自动机一定比不上半自动咖啡机。科技在进步,无非就是舍不舍得花钱的事情。反而,像这种出杯量巨大的店,全自动机反而对品质有所帮助。瑞幸的咖啡口感上一般般的原因,跟星巴克是一样的,为了商业。虽说是阿拉比卡豆没错,但阿拉比卡豆也是分三六九等的,就算是被吐槽的再厉害,星巴克用的也是阿拉比卡豆啊。阿拉比卡豆并不代表着咖啡品质一定好。说到品质,让我再来吐槽一下WBC冠军团队这个广告宣传点。对于吃瓜群众来说,一定觉得WBC冠军团队不明觉厉。但是咖啡爱好者和从业者你们仔细想想,WBC每年都有啊,并不神秘。

冠军是很了不起,不过冠军是用什么豆子打比赛赢的冠军?你那廉价的商业豆,配上全自动机,WBC冠军又怎么样?WBC冠军团队这个也值得寻味一番。实在是看不出WBC冠军能给瑞幸带来什么。倘若瑞幸成功了,那也只是资本的胜利,是典型的中国互联网式公司的胜利,无关咖啡。我真的不是要碰瓷瑞幸,也真的不是蹭热点~只是上次浅浅的说了下我眼中的瑞幸,就有很多朋友私信问我为什么我认为瑞幸会胜利(在市场上站稳并活的滋润)但却不是咖啡的胜利;瑞幸去碰瓷星巴克会不会波及到独立咖啡馆。以及,有读者留言说到,应该允许创新才对。针对这几个问题,我想还是有必要再写写的。老样子,说些表面可以预见的东西,只是换个角度,尽量不去做评判对与错。

瑞幸咖啡新媒体运营

今年1月,一直坚持直营的瑞幸咖啡正式启动对外加盟计划,而且是0加盟费!很多人都会想,零加盟费这么好的事情,加之瑞幸这么好的品牌效应,肯定很挣钱。

生意人都知道,事出反常必有妖。看待一个项目到底能不能挣钱,尤其是一个几十万才能启动的加盟项目,还是需要精算加盟运营成本和预估可得毛利的,不然贸然入场肯定会惨败收场。

我们看瑞幸的加盟政策。第一个问题,关于收益测算,它整个的费用投入其实已经完全不低了。

一个30平米的门店,装修将近要花11-13w,硬装部分相当于3000块钱一平米,生产设备部分19万,可以涵盖包括咖啡类、茶饮类、很多冰沙等各系列,以及满足生产经营的其他设备。

但是算下来这比投资一个奶茶店高出很多。保证金5w,没收你加盟费,收你5万块钱保证金。这保证金确定真的能要得回来吗?相当于加盟商借给瑞幸5万块钱,瑞幸可以免费的使用,直到加盟商关店。

第二个问题,关于收益政策方面,“不收取任何加盟费用,商品扣除原材料成本后百分之百作为商品毛利,返还给新媒体运营合作伙伴”。

这可以看出存在的几个问题:第一,商品原材料成本谁来确定?是不是瑞幸定的?瑞幸告诉加盟商多少钱就是多少钱,而且他是先收后扣,人家要扣多少就能扣多少。

再说作为品牌商的瑞幸怎么会清楚知道加盟商的实际毛利呢?比如做一杯咖啡打碎了,运营过程中浪费或者打碎了很多杯,他都无法精准计算加盟商的实际毛利。那既然他一定得多扣,只有多扣才能覆盖掉他给加盟商发的那一部分原材料的钱。

第二,“100%作为商品毛利返给新零售运营合作伙伴”,咱们一定要注意,这里用的是返还,也就是说这笔钱一定是他先收着,而且没有规定准确的返还日期。

第三,“只有当毛利超过一定水平后,才会从超出的部分中分去一定比例的利润”,也就是说加盟商不挣钱的时候瑞幸不分钱,但是只要加盟商赚钱了,他一定要分钱,他最高可以分到加盟商营业额的40%。

而且分完这个钱之后,加盟商拿到的商品毛利其实就是自己的营业额。他分掉的40%却是直接营业额部分的40%,加盟商要拿剩下的60%去付房租、人工、水电、杂费。如果这样计算下来确定能挣到钱吗?

瑞幸的收入预估是按照加盟店一天出200杯,然后加盟商的净利润能够有2.2w,这利润看起来非常可观。但是200杯一天的出杯量真的那么容易达到吗?

试想在南昌、郑州这样的城市,每天200杯能够保底的也只有星巴克一家。

更何况,这个测算里面还计算了300杯,500杯,800杯的预期收益,而且房租还是8000元。在8000租金的地方,你凭什么能保证能日出杯500,800杯?

这个加盟政策虽然零加盟费,但是瑞幸要的很可能根本就不是这笔加盟费。为什么装修成本这么高?很可能装修上面人家也要赚钱。

瑞幸直接把设备卖给加盟商,设备上面他就可以大大减轻压力。如果加盟商不做,他就可以低价回收。即使加盟商能赚钱,加盟商也要将40%的营业额贡献给瑞幸。

咱们也要好好想想,瑞幸咖啡他本身都不赚钱,为什么要出政策帮加盟商赚钱?他自己搞直营都玩不转的东西,让加盟商来做,加盟商就能做得好吗?

从本质上来看瑞幸是连带着供应链和金融项目一起做,这哪里是在招募合作伙伴呢?说韭菜都算是好听的了。这根本就是在招募咖啡打工人,而且这个“打工人”是否能从这份“工作”中赚到工资还要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