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大资金投入,组织人力物力,研究和开发包括视频收集处理、文档加工、数字化图书馆等技术手段,根据不同性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开展科学详细地的数字化整理和归档工作。这里的整理不只是简单的信息复制,还包括信息的再加工和再创造,并尽最大限度地保持信息的原始性和准确性。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平台的建设,让遗产找到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构建由多种形式和载体组成的“活的记忆”。
2、数字化平台除了具备基本的信息查阅功能和图像视频展示功能外,还要具有和公众之间良好的互动功能。非遗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一方面是为了实现数字化保护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平台的多媒体功能,让非遗资源得到更好地传播和传承。因此数字平台的建设要兼顾普通公众的接受程度,做到专业化和大众化兼顾。平台不仅可以免费查阅、下载非遗资源,还鼓励公众提供上传散落在民间没有得到统一保护的非遗资源,由政府机构进行适当的奖励。
3、利用各种新媒体对活动进行报道,让非遗资源第一时间近距离地走进公众。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微信公众号、微博、博客以及QQ空间等媒介开展一些视频展演、有奖竞猜、“我与非遗的故事”为主题的征文等线上活动,激发公众参与活动的热情。在发布信息或者开展线上活动的时候,要图文并茂地设计好相关模块,只有文字或者单纯的图片堆积,不会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4、以传统手工技艺为切入点,通过文化艺术地包装,将其衍生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集中展示出非遗文化元素,与旅游文化相结合投入市场。在非遗创意产品投放市场前要树立品牌保护意识,特别是知识产权的保护。产品成形后,就要有针对性地开拓非遗创意产品的市场销售渠道。重点培育一批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并争取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5、非遗创意体验是非常有效地开发市场的途径,通过各种新媒介的宣传推广,开发“非遗旅游专线”,让游客体验传统影子戏、剪纸、雕刻等非遗项目,亲身体会非遗资源的魅力所在。充分地结合新媒体开展以上工作,可以使非遗资源的保护形成一个生态的循环系统工程。不仅为非遗资源的保护开辟了新的路径,还为旅游市场的开发进一步提升了空间。
新媒体对非遗的推广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储存和传播具有数字化、及时化、互动化的特征,快速有效地影响着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将新媒体传播时效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充分运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可以使我们传承非遗文化的工作更具影响力。1、利用多种媒介开展非遗资源保护的宣传和推广活动
数字化展示方式与网络媒介裂变式传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年轻一代中重新焕发新生和流行起来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利用各种新媒体对相关活动进行报道,让非遗文化第一时间能够近距离地走进公众。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媒介开展一些视频展演、“我与非遗的故事”为主题的征文比赛等线上活动,激发公众参与活动的热情。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要注重在新媒体平台与公众进行互动,使公众更有参与感,从而能够缩短非遗文化与公众的距离感。另一方面通过区块链、5G、AI等技术手段,让传统非遗文化技艺与新媒体相结合,赋予传统文化传承新的时代元素和意义。2、开发非遗文化周边产品
加大投资力度,鼓励非遗创意衍生产品的策划和开发,进一步激发非遗资源的生命力。内在的文化价值和外在的形象品质是非遗创意产品的两个核心要素。
以传统手工技艺为切入点,通过文化艺术包装,将其衍生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集中展示出非遗文化元素。在非遗创意产品投放市场前要树立品牌保护意识,特别是知识产权的保护。3、利用数字新媒体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形现式
利用VR或者三维建模仿真技术等数字新媒体技术赋予非遗文化新生态,促进非遗文化产品的改造和提升,弘扬非遗文化的数字化影响力。一方面,融合知识图谱、用户图像及自媒体手段等智能技术,将非遗文化虚拟现实化,实现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全实景高清展示,促进非遗文化遗产民族民俗类或者表演类产业化,提升非遗文化项目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充分发挥虚拟现实交错更技术的实景互动功能,给予非遗爱好者全新体验,弘扬非遗的人文内涵,实现非遗技艺的真正传承。
新媒体对非遗的推广有哪些
在传播渠道方面,本次活动也是亮点多多。既有电视台、报纸、杂志等传统大众媒体,也有网络媒体PC端以及微博、微信、小视频、网络直播、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渠道,形成全媒体矩阵。在本次活动中,北京时间、湖北云、斗鱼直播等三家媒体将进行网络直播,边走访,边向网民介绍非遗的“文化密码”。活动第一天,北京时间记者王兴悦就中南民族大学漆器班、汉阳江欣苑汉绣及高龙等进行了三场直播,网友纷纷进行留言互动,有网友跟评道:“美哉我大中华,为我中华非遗疯狂打call!”